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陈炉:一次温暖的不期而遇

来源:转载《石家庄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7 09:4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不久前自驾远游了一趟。出石家庄过固关,经山西祁县、平遥、灵石,游览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又取道临汾,来到吉县,观赏了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然后,沿着规划路线继续前进,准备在西安落脚。
  晋陕交界处,遍地是山,一路上隧道无数。吉县距西安三百多公里,正常情况下,车程两个多小时足矣。但是,由于穿越隧道需减速缓行,三个多钟头,才走出二百公里多一点。眼看日薄西山,目的地却还遥不可及,视野又一直处于单调状态,疲劳和倦意渐渐袭来……恰此时,“陈炉古镇”的指示牌掠过车窗,我们当即决定就此下道。夜宿铜川,在宾馆通过WIFI百度“陈炉古镇”,浏览驴友们发布的美图,那层层叠叠的罐罐儿墙,那弯弯折折的瓷片儿路,如一曲久远悠扬的古歌,将我们引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梦境。

 

  如梦邂逅,陌生又熟悉

 

  一觉醒来,真的置身陈炉古镇时,眼前景象一下子便跟梦境重合了!古镇傍山而建,一条镶满瓷片儿的土路从山脚盘桓至山顶。每一段路的图案,既不雷同也不衔接,仿佛只是随时给报废下来的瓷片儿一个安置似的。用于垒墙的罐罐儿也是这样,罐罐儿的正式名字叫“匣钵”,是烧窑时保护瓷坯的,一炉之后再无他用。勤劳智慧的陈炉人,将这些“垃圾”巧妙用作建筑材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匣钵装点。匣钵呈直上直下的圆筒状,陈炉人拿它栽花种菜,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深秋时节乍寒还暖,陈炉的树尚绿,花也尚未凋零,古镇的角角落落,不时可见丛竹摇曳或黄菊抱香枝头。
  富有艺术气质的陈炉人,既爱美又爱干净,他们不但以自己的才情烧造陶艺,也以这份才情扮美家园。陈炉的山并不苍翠,漫山遍野的陶房子,铺垫出深浅不一的土黄色。这种基调是拙朴的,陈炉人就以大大小小的石磨盘充当路标,来迎合这种拙朴;这种基调又略显荒凉,陈炉人在广种花草之余,又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艺,让视野色彩丰富起来。他们烧造的彩陶垃圾桶,他们缝制的彩绣棉门帘,形与色都带有浓郁的瓷乡色彩,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资料显示,陈炉特产一种花纹疏朗、体型硕大的“大老碗”,正当我们期待一睹芳容时,不经意间它就出现在眼前:那是一整面匣钵墙,其下又用匣钵充当花架,托出一只足有脸盆大的瓷碗!蓝底白花的碗身,勾绘着线条粗犷的“喜鹊登梅”,碗内有土,一丛墨绿的叶与一簇橘色的花艳而不俗地生长着、开放着……漫步陈炉,我忽然觉得双眼不太够使,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真是太多太多了!

 

  “陈炉八景”,传说与现实

 

  明清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八景,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铜川旧称“同官”,当时的“同官八景”之一“炉山不夜”便反映了当年陈炉瓷业的兴盛状况。清代,陈炉也有“陈炉八景”,歌谣一直流传至今:“炉山不夜第一景,泥池水镜陶容生。石罅玉柱丰年兆,层洞错杂宛花城。四堡撑天遥相望,周陶宗古迤长兴。古刹密集琼云护,烟霞彩屏话丹青。”如今,“八景”中的景观,有的不减当年,有的已不存在,有的即使存在,也已看不出一点当年盛况。
  “八景”中的“层洞错杂宛花城”,指陈炉民居特点。陈炉旧民居都是窑洞,皆依“盆帮”而建,上边一家的院落是下边一家的窑顶。群居成片,远看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又如花城。“四堡撑天遥相望”,指陈炉四周山梁上的四堡:北有北堡,西有崔家堡(又称西堡),南有南堡,南堡的西边永受村顶是永受堡。这四堡都是明代修建,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四堡遗址今犹在,基本可见当年景观风貌。“八景”中的“烟霞彩屏话丹青”,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此景今日仍在,且是目前最让众多游客叹为观止的古镇景观。
  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
  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们虽然已不单纯依靠手工制陶养家糊口,但古镇风景依旧、风情依旧。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由于瓷釉的相互反射,整座山镇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光芒中;而到夜间,烧制陶瓷的炉火又格外夺目艳丽,将整个古镇映衬得神秘妖娆。
  人在旅途,处处是风景,轻松些,随意些,带着一种自在的心态游走,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陈炉,就是旅途中一次温暖的不期而遇。(李立华)


网络编辑:杨凡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