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奋进 昭示铜川精神之要
“铜川精神”表述语系列解读之四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4-09-07 08:27
阅读:人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创新奋进,昭示铜川精神之要。从照金烽火到转型发展,体现了铜川人民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是铜川精神的动力源泉。创新改变世界,奋进永无止境。“创新”就是突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奋进”就是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创新”体现了铜川人奋勇赶超的开拓意识和争先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奋进”表现了铜川人自始至终追求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活目标,并为此目标奋勇向前、奋斗拼搏的精神。
翻检史简,爬梳典籍,不难发现铜川人的精神血脉里流淌着的创新因子,绵延不绝,屡创华章。大唐帝国在这里修建了避暑行宫;玄奘大师在这里译经弘法;药王孙思邈在这里留下了鸿篇巨著;耀州窑的热量在这里辐射整个世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火焰。铜川人天性中历来就有不服输的血性,有永不满足、敢创新路、敢争第一、勇于探索的奋进精神。铜川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奋进的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铜川人挣脱羁绊、敢为人先的革故鼎新之举,才沉淀孕化出今天铜川精神的核心元素之一——创新奋进。
从魏国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傅嘏“都官考课法”,到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礼法并用、德威相济”的安邦治国之道及“气”之自然之理;从“凿开径路、名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鸿篇巨著《千金方》首创复方,到柳公权“颜筋柳骨”、“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再到范宽《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稀世珍品;从刀客白喜“先打贪官污吏、后打富商大贾”,到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辛亥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给陕西知识界、“歃血为盟、共图大举”的井勿幕,再到我国气象学家、“能量天气学分析预报方法”创始人雷雨顺;从铜川苹果奠基人冯生民,到一心为民的铁市长张铁民——一代又一代铜川才俊,以永不泯灭的创新激情与奋进活力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在时间和空间的舞台上,兴衰成败的大剧交替上演,而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魔咒的秘诀,就是能否永葆创新的活力与奋进的状态。揆诸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小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还是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但凡创意迸发、创新涌流者,大多活力张扬、英姿勃发,进而成就非凡功业;但凡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者,往往死气沉沉、苟延残喘,难逃衰败没落的结局。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唐宋元明清1300年至今炉火不息的耀州窑,以她“温润如玉、击之如磬”,“静若蓝天、静如处子”之品格,以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而蜚声海内外,在群星辉煌的世界舞台上跃然而出,闪射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华彩。回顾耀州窑的兴起、发展、辉煌、持续,纵观耀州窑的发展历程、兴盛衰落,无不篆刻窑工们善于借鉴、继承传统,博采众长、风格独特,勇于创新、奋进不止的精神。耀州窑的变迁就是铜川人创新奋进的历史。后来由于固步自封、理念陈旧、模仿复制、缺乏创新,使耀州窑光环犹在、风光不再。
历史已掀开新的一页,先辈的荣光和教训,都是当代铜川人可资汲取的精神养料。创新则前途无量,奋进将永不停止。“创新奋进”作为铜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当下铜川正处于提速转型、富民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铜川梦的关键时期,勤劳的铜川人民意气风发、励精图治,谱写着铜川发展的辉煌篇章。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打破了工业经济主要依靠一黑(煤炭)两白(水泥、铝锭)支撑的产业格局,正在摆脱“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窘境,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84万铜川人面前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川人民将以创新奋进为精神动力,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着力打造接续能源、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特色果业六大产业基地,努力开创富民强市的新局面。
网络编辑:陈小青
信息审核: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