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形成铜川精神之气
“铜川精神”表述语系列解读之二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4-08-18 08:50
阅读:人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海纳百川,形成铜川精神之气。以铜川矿工为代表的铜川人民胸襟宽广、包容大气,是铜川精神的风貌气度。海纳百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铜川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特质。每个人都喜欢大海,喜欢它的蔚蓝、它的美丽、它的浩瀚。铜川属于北方内陆城市,与大海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们愿把美丽的铜川比喻成大海,就是要表明铜川人有着宽广的胸襟,有着善于包容和吸纳天下人才、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的城市风格,有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取精神。以海纳百川作为铜川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海纳百川,表现了铜川人的开放胸怀。大海之所以辽阔,就在于它能够敞开怀抱,善于广泛接纳。正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铜川人自古就有善于广泛接纳的开放胸怀。铜川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早在先秦时代铜川就经历了一次民族大融合。从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在铜川居住过的草原民族就有匈奴、羌、乌丸、鲜卑、羯等。民国十八年大量外籍人口涌入铜川,过去宜君县山岔三千人口的小乡就有来自全国九省十八县的人迁入。
现在铜川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古、藏、壮、朝鲜、土家、锡伯等少数民族同胞。铜川是座资源型城市。解放初,随着煤炭的开采,吸引了大批外籍人口,特别是河南籍人口。几乎所有矿区,就是河南人的天下,使铜川享有“小河南”之称。河南地方方言已成为铜川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铜川先后组建过秦腔、豫剧两个专业剧团,活跃在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声浪中,又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孜孜学子、热血青年融入铜川的建设之中。这些人经过多年之后虽然乡音未改,但实际上已经融入了铜川这个城市之中,成为铜川的建设者。历史上的铜川人从来都是不排外的,铜川外来人口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生长在铜川这个地方的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铜川居民的多样性,造就了铜川百姓思想比较开放,对外来文化接受、融合能力强的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外来人口为铜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们早已与这片热土融为一体,并以主人公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共同创造铜川美好的未来。
海纳百川,体现了铜川人的包容心态。如果说善于广泛接纳是海纳百川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大度包容就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大海之所以能够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流水,而不论其是滔滔江河、还是涓涓细流,就在于它有一颗无比宽容的心态。江河是这样,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大度包容的心态,就不可能有对外来文化的广泛接纳与吸收。铜川,自古以来就拥有大度包容的情怀。传说妙善公主不计前嫌,包容父亲逼婚、放火,当听说父亲重病时,毅然砍掉自己的手指,挖出自己的眼珠做药引,送给父亲治病。柳公权义让佳城、郭秀明宽恕毁树放火村民,无不表现出大度包容情怀。在生活中,包容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一种做人的气度。包容他人、宽恕对方,既是对对方的谅解,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它能够使人相处融洽,人际和谐。你能容人,人也能容你。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则。包容体现出既能容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人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当理智对待,学会忍让。让出一份友爱、一份真诚、一份理解。只有这样,我们铜川才会更加温暖与和谐。
海纳百川,体现了铜川人的长远目光。大海正因为有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源头活水,兼收并蓄之后才蔚然壮大起来。然而,并没有就此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厚积薄发、一往无前、不断超越,并以昂扬的姿态冲向更加辽阔的海洋。大海是这样,社会发展也是这样。作为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实事求是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提速转型、富民强市,把这块土地打造成休闲养生福地。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上,铜川需要对外交流、需要吸收新鲜血液、需要异质文化融合,就必须弘扬海纳百川精神,广纳人才、广引外资,引领铜川跨越发展。我们要为所有愿意为铜川发展出力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要为每一个生活在铜川和愿意来铜川生活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网络编辑:周治江
信息审核: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