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速转型发展大局,按照“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的思路,将促进就业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就业创业之路。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9.34亿元,26.18万人享受各项就业补贴政策帮扶,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4.5%以内;下岗失业人员由“十一五”初的5.6万人下降到当前的1.5万人。就业民生工程的扎实推进,为全市转型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不断显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创业的作用,全市涌现出马清泉、胡杨娟、高会莲、张文娟等一批大学生、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小贷政策助推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2003年6月我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为了适应创业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小贷政策,我市将小贷初审业务前移到乡镇和社区,申报资料从8项减少到4项,畅通渠道方便群众。不断扩大担保范围,拓展个人贷款增长空间。5年来,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3亿元,其中为6774名创业者发放贷款4.4亿元,带动就业37840人,为425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办理7.9亿元贷款贴息,稳定就业岗位17197个,小额贷款有力促进了广大劳动者创业就业,有力减轻了全市就业压力。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优质服务平台,从2010年开始,市就业管理局集中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拳头效应”,累计投入资金3599万元,建成创业孵化基地5类6个,入驻企业41家。创业孵化项目涉及商贸流通、养生保健、家政服务、工艺品加工、种养殖、印刷、陶瓷、餐饮等11个行业百余种产品,通过提供经营场地、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税费减免、创业指导、集中落实小额贷款等“一条龙”创业孵化措施,有效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已累计扶持1626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62万人,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全面开展全国百家城市技能振兴专项活动。我市于2013年列入全国百家城市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城市之一。近年来,市就业管理局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5年来,共开展技能培训86374人次,素质就业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培训的针对性。顺应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突出陶瓷、苹果、核桃、樱桃等重点产业,开展针对性就业培训。在陈炉陶瓷厂建设了“陕西铜川陶瓷业技能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全部实现了就业。在陕西唐宋陶瓷有限公司实施培训200多人,就业200多人,培训就业率达100%。市人社、果业、农业等部门联手协作,开展了经济林、干杂果等专项技能培训,先后培训3400余人,有效提升了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为打造铜川农业产业品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切实加强创业培训,5年来,累计开展创业培训345余期,培训8592人次。通过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免费进行创业培训,使这些人员进一步掌握创业理念、创业方法、创业途径等相关知识,同时还邀请成功企业家、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授课,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成功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
就业信息化水平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市就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迈进。健全服务机构,贯通服务网络。2003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组建工作,为全市42个乡镇(街道)和72个社区劳动保障站所均配备3-5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充实了基层力量。同时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思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5年来,先后投资3100余万元,建成一个市级数据中心,并将业务终端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站所,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网络格局。加大探索创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2年,市就业管理局与浙江网新恩普软件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符合我市就业工作实际的信息系统并率先在全省启用,使就业各项业务在系统中运行管理。2013年,市就业管理局依托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详实的录入了全市80.44万人的基本信息,为科学分析全市就业状况提供依据。同时创建开通了铜川公共就业服务网,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内外关联、信息共享”的功能,使广大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享受高效便捷、优质精细的公共就业服务。
实施“2345”工程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2014年,我市重点推进实施就业工作“2345”工程,即“二个体系、三个基地、四类重点群体、五项重点工作”,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努力实现我市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完善建立“二个体系”,发挥就业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各级就业服务力量、提高人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行政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保证就业服务工作的快捷、精确和高效。建设“三个基地”,在新区建设“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点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在照金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和回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在黄堡建设“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重点解决该地区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解决“四类重点群体”就业,通过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大就业创业培训,畅通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创业平台等措施,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大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组建创业联盟,建立创业指导团,申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对就业培训工作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交叉检查,建立全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信息库,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站交叉鉴定,切实提高培训鉴定质量;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登记,建立数据更新制度,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各项就业政策在基层站所和社区受理办理,最大化方便群众;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和各级职介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加强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目标,砥砺前行,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转型城市更好地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探索有效途径。
(记者:段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