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和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城市的机遇,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核心,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招商引资成果凸显转型特色。我市先后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铜川,有力地推进了铜川产业转型、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为铜川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三年来,全市共签约各类项目700多个,涉及金额2118亿元。截至目前,490多个项目正在建设,12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投入运营,实际到位市域外资金460多亿元,到位资金总额连年创历史新高,年平均增速为70%以上,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这些项目的实施,使铜川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十八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铜川代表团共签约项目165个,涉及资金381.5亿元。其中,对外投资项目2个,涉及资金18.72亿元。签约项目集中凸显了铜川转型特色,非资源性项目占到签约项目的80%以上。
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注重机制创新。我市首先从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发展入手,成立了铜川市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研究和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行重点项目驻工地专员制,向40个项目派驻了69名驻工地专员,全程负责项目的外部协调、手续办理、跟踪服务以及存在问题的督促解决。实施媒体参与,社会监督。对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年终考核奖惩”机制,并将季度和年终考核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健全要素,优化服务。市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分别在市县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窗口,安排专职人员,公开受理项目手续,实行一个窗口限时办结制,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有效促进项目早日落地。行政监察,保障环境。通过设立重点项目服务热线、投诉专线、项目工地警务室、明察暗访组等手段,,为重点项目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双向约束,奖罚分明。一方面把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在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服务行为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另一方面也要求项目业主担起责任,实行“对等履约”。2013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02亿元,增长28%,增速全省第一。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29亿元,23个项目建成投运,30个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推进了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我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1.98亿元,增长13.8%,增速全省第二;新增规模企业23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09亿元,增长18.7%,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口径增长21.7%,增速全省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长11.7%,增速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增长14.1%,增速全省第五。今年一季度,全市重点推进项目共完成投资9.9亿元,完成一季度目标任务的112.2%。
(记者:盛四喜、徐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