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在繁忙的西安边上建慢生活区

——对话铜川市副市长李彬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2014-05-22 14:1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摸索着“转型”,到现阶段将转型作为全市工作之统揽,铜川一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条路上探索着、前进着。
  谈及西洽会,铜川市副市长李彬认为铜川在历年的西洽会上收获颇丰,一方面借这个平台展示铜川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平台“招商引智”。他还透露,在此次西洽会上,以水泥为代表的铜川建材有望走出国门,为化解区域产能过剩创出一条新路子。

  中、省政策资金支持铜川转型

  华商报:铜川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这一系列动作,是不是在要求铜川做出变化?铜川是不是到了非做出变化不可的时候了?

  李彬:在过去几十年中,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从那个时候开始,铜川人就开始觉醒,特别注重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主动作为,关闭了150条落后水泥生产线、62家石碴厂、79个白灰窑和84个坩土窑,产能、效益却在提高,污染在下降,原因是技术提升了。所以说,从历史角度看转型是被动的,但我们的作为是主动的,顺应了百姓心声,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所以才能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转型的初步成果。

  华商报: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后,每年中央财政给铜川4亿多元的奖补资金。中央不会白给钱,给钱的同时也给压力,让铜川“转型”,您怎样理解这次的机会和压力?

  李彬:2013年10月16日,铜川通过竞争,在全国30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第二批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城市,为铜川的转型工作增加了一个新的引擎。争取到资金的同时,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在三年期限内圆满的完成这份“试卷”,你应该也注意到了,中央给的是“奖补资金”,是以激励引导为主,做得好才给,做得越好,就给的越多,所以说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我们信心也是十足的,通过把国家和省上的政策要求作为鞭策,转化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动力,努力把铜川打造成能源清洁化发展的先锋城市、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城市和全国知名的休闲养生城市,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转型的最终目的是让铜川人受益

  华商报:现阶段铜川的“变”的特点是什么?新培育和发展哪些方面?

  李彬:转型既是产业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转型,关乎每一个铜川人的生活,最终是让每一个铜川人受益。应该说,现阶段转型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天蓝了,空气质量好了,生态环境改善了,这些都是能切身感受到的。去年7月,人类的朋友朱鹮来到铜川,近期已哺育出两只朱鹮宝宝,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见证。

  说到培育新产业的方向,我们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方面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发展中医药休闲养生产业作为转型突破口,拉动中医药、养生、旅游、文化等接续产业快速发展,最终把铜川打造成为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

  华商报:如果铜川有一个项目让您向外推介,您最想推介哪个?为什么?

  李彬:如果只有一个,我还是想推介铜川的健康产业。目前,铜川正在全力推进以药王文化为核心,以健康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为现代都市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体验为目的的健康产业,通过建设药王山景区、大唐养生园,打造融医药养生保健、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养生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

  华商报:我们注意到,几个大的水泥厂的上空仍有粉尘,装载着煤、水泥等的大货车穿城而过仍然带起一片灰尘。这些似乎与老百姓对“转型”的期望有距离。如果让您给老百姓做个解释,您会怎么说?

  李彬:城市转型是一个长周期的发展过程,产业替代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个我们不回避,我们会进一步严格执法,加大现场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百姓是城市的主人,也是环境的监督员,我们已经形成全社会参与转型、支持转型、推进转型的共识。你说到的煤炭等四大支柱产业仍然占比很大,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个是“吃饭”问题,是发展的基础,不可能马上全盘推倒,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划定环境高压线,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或未通过环评的,坚决不签约、不选址、不供地,追究责任从领导开始。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对非煤产业和养生保健等特色产业的考核权重,以此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铜川旅游“瞄准”800万西安人

  华商报:具体到转型的产业及项目,市政府今年有哪些安排?

  李彬:从铜川实际出发,目前,铜川的转型已明确了几个方向,一个就是以中医药养生为主的健康产业,包含了休闲养生、中医药等方面。第二个是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给力目标市场,我们对准的市场就是西安这个8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构建“繁忙的西安,休闲的铜川”,希望在繁忙的西安边上打造一个都市人群期待的慢生活区。第三个就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油气、油页岩资源绿色开发,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

  铜川建材有望“走出国门”

  华商报:这次铜川主要想在会上展示和宣传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李彬:今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与西洽会同时举办,省上提出了“向西开放,向东招商”的思路,铜川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这里平台,推进产业整合,转移水泥过剩产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四个一批”具体途径,其中一个就是要“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调研思考,主动引导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走出国门,走进中亚,先后组织了5家水泥企业分别赴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实地考察、洽谈,拟在本届展会上签约建设两条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涉及投资金额12.4亿元。这也是我们对化解区域产能过剩和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积极尝试。 记者张小刚苗波实习生李月辰帆

  链接:http://news.hsw.cn/system/2014/05/22/051933446.shtml


网络编辑:张乐
信息审核: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