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发的专题报道《公路边的别样风景》,讲述的是一组事件:一边是2013年12月17日一辆内蒙古运载橘子的货车在途经陕西铜川侧翻后耀州区王家砭村群众赶赴现场主动帮助捡拾装箱的画面;一边是同期发生在河南、甘肃等地货车侧翻后群众哄抢苹果、饮料的画面。这期节目,让铜川王家砭村迅疾升温,使亿万观众在料峭的寒冬里感受到了丝丝温暖。
3月21日,“陕西好人”现象研讨会在铜川召开。会上,王家砭村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走进王家砭村委会的大门,墙上挂着100多块大大小小的奖牌:“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里,有一个甘为集体下了40年苦的村党委书记;这里,有30多年来始终坚持评选表彰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十大孝子的好传统;这里,有一批率先垂范、扶危助困的好党员;这里,有一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村民。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刘奇葆、赵乐际等先后来村里视察,对富裕文明的王家砭村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背块木板办企业的“咸汤面”书记王科,到在医院接了弥留之际的母亲又顺路给村里拉设备的老村主任王文涛……王家砭村的富裕凝聚着村党委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秉承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担当
“累死累活不给王家砭干活,出门不是上坡就是过河,种地不是人背就是驴驮。”上世纪80年代以前,王家砭是出了名的穷村,这首形象的顺口溜曾吓跑了不少打算嫁到王家砭的女子,也坚定了王家砭村党委书记王科甩掉穷帽子的决心。
早些年,为了生存,王家砭人下富平走三原赶骡驮炭、拉缸换粮,但能填饱肚子的没几户。“我1974年当村支书上任时,一孔破窑上钉了个栅栏门就是办公室,唯一的三斗桌还是从公社借来的,村里穷得连一张办公纸都买不起。”王科回忆道。
“祖先留下的坡坡地平整后只能糊口,要想致富就得办企业。咱在国道边上,出入方便,有地理优势。”1976年,王科开始了农民办企业的“神话”。
那年,村上东拼西凑了300多元,办起一个铁匠炉,为农民打锄头、镰刀等农具。这是村集体的第一个企业。两年后,能折腾的村支书用铁匠炉攒的钱建起一个石灰窑;三年后,又用石灰窑挣的钱买了村北边沟里面临倒闭的一处县办煤矿,用石灰窑和煤矿迈开了工业强村的第一步。
此后,建材厂、油脂厂、电缆厂、石料厂……,村办企业的摊子滚雪球式地慢慢铺大了。
“俺支书跑项目风风火火,办法很多。有时候为省钱,点子也多得很呢。”几个那时候常跟王科一块出门联系业务的村干部,一提起老支书,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1988年村里筹建耀瓷厂时,王科经常要去湖南考察联络,火车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为了省卧铺钱,他每次出门都背上一块80多公分长的木板和一条蛇皮袋子,累了把木板往两个座位上一搭就是张床,没地方搭了把蛇皮袋子往座位底下一铺,钻进去就睡。出了火车站,这两样东西又是他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的床。
日子久了,大家伙儿一见支书拿木板,就知道他又该出门了。
“有一年夏天在西安,他头一天住的是9元钱的房子,第二天一打听厕所对面的房子便宜5毛钱,立马就找服务员给换了房。”村民王润善对当年的趣事记忆犹新。“瞎好都是一晚上,睡一晚上觉能省5毛钱哩。”王科开心地笑了。
就这样,有了这个“抠门”的好当家,90年代初,王家砭由东河川最穷的村变成了最富的村。但王科的“抠门”却丝毫也没改变。
2001年的一天,王科和镇上的领导给村里跑奶牛扶贫养殖项目,早餐他花一元钱请领导吃了碗咸汤面。事没办完,中午又请人家吃了碗凉拌咸汤面,还是一元钱。不久,村里100多万元的奶牛养殖小区建起来了,他也落了个“咸汤面”书记的绰号。
“咱要把农民的血汗钱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40年间,王家砭村发生了巨变,王科,这个早已由19岁的毛头小伙变成了满头华发的村党委书记,却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和村干部。
村党委副书记、原村主任王文涛是个“怪人”,采访中他只谈其他村干部对村上的贡献,闭口不提自己。但王家砭人都知道,村里的建材厂、综合加工厂、耀瓷厂等十几个企业都是在他和王科手中建起来、红火起来的。那时王科在外面跑项目跑钱,他在“家”带着乡亲们一门心思搞建设。
1990年耀瓷厂筹建到了上设备、试生产的关键节点,王文涛72岁的母亲因癌症在西安化疗,他雇人照料了半年,自己只是在该给医院交费时才抽空去看一眼母亲。母亲每次都含泪拉着他的手不放,他总是那句话:“厂子正忙活着哩,我咋能呆得住。”一天,他接到医院电话火速赶往西安,原来母亲已到了弥留之际,想回家了。他一手抱着母亲,一手提着正打点滴的血浆袋,坐在颠簸的大卡车上去周至拉预定的电气设备,回到家已是晚上12点多了。母亲昏沉沉地在炕上躺了一天,第二天就咽气了。“社会上的事就是这样,尽忠就不能尽孝,母亲临走时也没能陪她说说话,还让她颠簸受累,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王文涛就感到一阵隐隐的痛。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这是王家砭村党委一班人多年来达成的共识。
岁月荏苒。如今的王家砭村,已发展有建材、陶瓷、养殖等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36家,村级资产3680万元,工农业年总产值逾2.85亿元,人均纯收入16500元,村办企业成了村民收入的“铁饭碗”。近年来,村里还加大国道东侧工业生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陕西索昂能源公司、红宇新型建材公司等企业已在这里创下了丰厚的利润。
富起来的王家砭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不仅建成了市级示范小学、硬化了村道路、将坡田改造成了能灌溉的大梯田、建成抽水站让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还建造了图书室、网络服务站、棋牌室和文化广场,全市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村集体安置楼,第一个通天然气到村……
村富民乐。多年来,王家砭村坚持每月给每人免费发放1斤菜油,为全体村民缴纳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每年对考上大学的学生发奖金、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对困难家庭老人身故发放1000元安葬费……“去年村上组织党员去照金参观学习,今年还要让70岁以上的老人都去北京旅游,瞻仰毛主席遗容,逛逛大世界,也不枉活一世。”说起村里的居家事务,王科如数家珍。
走在王家砭村平坦的水泥路上,广场、花园、路灯,楼房、小轿车、挖掘机,处处透着都市生活的气息。耀瓷商业一条街上的40多户群众,每年每户仅房租一项就有近两万元的收入。“750名村民在村办企业上班,另有100多名经营着各种机械,村里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赚。”村委会副主任郝彩霞乐呵呵地说。
村委会旁边是村里新建的3栋集体安置楼,已有82户村民入住。正值午饭,随意敲开一户的门,这家的男主人任永放在村鑫源公司供水站上班,他家10年前就盖了两层住宅楼,现在又买了村里这集体安置楼。他高兴地领着参观他130平米的新家:“你看咱这地暖多暖和,冬天再也不用捅炉子受呛了。天然气做饭又干净又快,冬天也能随时在家洗澡。有线电视、宽带都入户了,咱这电视是55英吋的,电脑网速12兆。咱农民现在和城里人一样啦。”
从“奶牛保姆”郝彩霞、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梁军民,到每天半夜起来扫马路的王学军,王家砭村103名党员就是103面旗帜。在王家砭,最光彩的不是谁有多钱,而是看谁是党员
早春三月,村文化广场上总有一群妇女在欢乐的乐曲中跳着广场舞,领舞的是一个40来岁的妇女。一天,看见村委会副主任郝彩霞过来了,她三步并两步地撵上去,“彩霞,今年这积极分子要把我考虑上啊,我这申请可都交了三回了。”原来,这位叫杨晓玲的妇女一直想入党。
“你为啥想入党?”面对疑问,杨晓玲一下子激动起来:“想了十几年了,当党员全家都光彩。前些年两个娃小,咱要顾家,给村里出不上力。现在娃都上班了,我也自由了,总想给村上人干个啥。咱村这些年给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哩,都是党员带头办哩。现在日子这么好,我又爱唱爱跳,也想当个党员,带着大家唱歌跳舞长寿哩。”
在王家砭,像杨晓玲这样想入党的群众还有很多,每年村党委都会收到厚厚一摞入党申请书。在王家砭,最光彩的不是谁有多少钱,而是看谁是党员,因为只有能干、实干并且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人才能被发展为党员。
这个仅535户、2149人的村子就有103名党员,是全省少数成立村级党委的村子。村上把支部建到企业、村民小组,推选优秀党员担任村、组干部和企业领导。“支部扛红旗,干部做标兵,党员当模范,群众跟着干”,这是王家砭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法宝。
在王家砭,每月一次的党委会、每季度一次的全体党员大会、每半年一次的有村民代表参加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就像一条铁律,雷打不动。村里就是通过这些会议传达上级精神、实现民主议事、提高党员素质。
有次开党员会,王科的一个本家爷迟到了7分钟,王科当场严厉地批评了这位78岁的爷。“王科连他爷都收拾哩”,这事在村里摇了铃,从此村里不论开啥会,再也没人敢迟到了。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群众信服。
贷款买奶牛带领群众养殖致富的村副主任郝彩霞,被群众称为“奶牛保姆”。2001年村里的奶牛养殖小区建起来后,她响应村党委号召第一个贷款养奶牛。住牛棚拨拉牛粪查看牛消化情况,牛生犊时她在槽行间铺个草帘子伺候“月子”,困了躺在上面迷瞪一会,就这样掌握了奶牛饲养、接生等全套技术,5头奶牛一年挣了近6万元。她被省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引得村里的姐妹们争着跟她学养牛。她毫不保留地走家串户讲“养牛经”,义务办培训班授“养牛经”。现在,全村奶牛存栏已达520头,年产值逾千万。
“咱是党员,危险时刻咱不上谁上?”村建材厂厂长梁军民,曾被评为全国星火青年带头人。在耀瓷厂当副厂长时,他曾在头上顶条湿麻袋,冒着600℃的高温,将突然出轨的窑车用铁钩拉出来,避免了一次大事故,保护了集体财产。2012年当了建材厂厂长后,面对整个行业的疲软,梁军民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拓展销售区域。他每月亲自在55℃左右的窑炉中出2万块砖,带动厂里的管理人员上窑参加劳动,鼓舞士气。2013年建材厂年产值620万元,向村上上缴利润80万元,101名工人年均工资4万多元,上涨了12%。看门房的残疾人韦军林感慨地说:“咱厂里安置了村上8个残疾人哩。梁厂长把我们当亲兄弟,这两年工资不停地涨,都是他黑水汗流带着大伙儿下苦挣的。有一回他在窑上连续出了5个小时砖,那汗流得衣服都能拧出水。”
老党员王江轩在镇上的企业干活时,面对即将爆炸的电石炉,不顾命地冲进车间排险,阻止了厂毁人亡的惨剧,保全了5名炉工的生命,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华玉机砖厂经理王魁,致富不忘乡邻,村上建文化广场他捐钱,饮水工程捐钱,修涵洞、排洪渠等又捐了7万元。党员王军战办水泥粉磨站安置村民8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
为村上扫了11年路的老党员王学军,备受村民的敬重。他曾因车祸落下毛病,说话不利索,走路也磕磕绊绊。就是这样一个人,养活了一个6个人的大组合家庭,把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管了20多年。“我干习惯了,夜里两三点就起来扫路,路上干净了村里人走着舒服。”每天在路灯下清扫三四个小时,等到天亮了,他又挨家挨户敲门问有没有要倒的垃圾,然后用小三轮车拉走。每逢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就挑最脏最累的活干,临走时还要将产生的垃圾义务拉走。在王家砭,路上很少有烟头、垃圾。村里人都教育孩子:“这是你学军爷扫的,可不能乱扔,不要给你爷添麻烦。”
从30年坚持表彰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到村里的群众文艺诗社、广场文艺队,再到农业部授牌的“农民科技书屋”、文化部和全国妇联授牌的“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文化的熏陶、榜样的力量让王家砭村人人争当先进。这里的治村理念是“群众不文明,富了不光荣”
今年正月初一一大早,52岁的石萍给98岁的奶奶洗完脸、喂完饺子、穿上新衣服,扶着她来到村委会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石萍作为已当选的“十大孝子”之一,一会儿要给新选出的“十大孝子”披红戴花。她伺候了31年的奶奶可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寿星,村里人都夸奶奶有福娶了个好孙媳妇。这会儿坐在台下的奶奶笑得像个孩子,这笑容让她觉得所有的苦累都值了。
这是全村人盼了一年的盛会,也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参加,人数达三千多人。就是在这样庄重的发证书、发奖品、披红戴花的喜庆中,近30年来村里累计表彰了优秀党员380人次、五好家庭236户、十星级文明户414户、好媳妇117人、好婆婆98人、十大孝子40人、教子有方家长125人……村民学身边的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人人都想在过年时领到一张大红的道德模范奖状。
“好媳妇,李春丽,放弃四千元高工资,伺候公公医院里,买药喂饭煎汤剂。公公吃了拉不下,水火不通难受极。李春丽,用手抠,不嫌脏臭好儿媳,公公感动泪湿衣……”在村里的群众文艺诗社,记者见到了这首王全林写的快板《好媳妇李春丽》,这首快板随着村诗社的刊发、村广场文艺队的演出,80后好媳妇李春丽照顾重病公公的事迹传遍了董家河镇。从医院回来后,李春丽在炕边支了个小床昼夜伺候公公3个月。公公临终时流着泪说:“我这辈子日子过得不好,但终了有个好儿媳妇,这就够了。”公公埋葬时,村两委会在灵前为李春丽披红戴花表彰其孝行,在全村掀起了向她学习的高潮。
在王家砭村,像石萍、李春丽这样的好媳妇、孝老敬亲的人还有很多。杨秋云因照料公婆操劳过度累倒在床时,儿媳妇党金慧又主动承担起伺候两代老人的重担;王发展不离不弃精神病母亲,还把弟弟的女儿养育成人……。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是王家砭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把这些好人好事、社会正能量传递出去的,是村农民诗社办的一张小报。小报开办两年多来,共发表村民写的快板、打油诗、散文等作品近200件,先后分17期张贴在村里各处的阅报栏里,用农民话说农村事议农村理,夸好人好事鞭挞歪门邪道,每期一刊出村民都争相观看。
“年关临近,我常常孤身一人心痛地流泪,悔恨自己没有给过世的母亲尽一点孝心,更悔恨因常耍赌博失去了一个家……”2012年,村民王伟明现身说法写下了《赌徒的忏悔》,在小报上刊发后引起巨大反响,那些爱赌的人纷纷远离了麻将摊子,好好过日子挣钱去了。
大伙儿都说,自从有了这个小报,村里风气更好了。
小年轻王伟明扔了麻将,老太太党爱琴摔了20多年的药罐子。“村上这文化广场、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办得好,老婆老汉有跳舞锻炼的地方了。我跳了成十年,愣是把冠心病、高血压跳没啦,再也不吃药受罪了。”党爱琴快人快语。如今,70岁的她是村里广场舞舞蹈队的队长,200多名中老年人跟着她这个活样板跳哩。
3月6日,乍暖还寒,村里的图书室、阅览室里人比平时少了些,管理员梁亚会趁机整理新购进的图书。这个被农业部评选为“农民科技书屋”的图书室一直在扩大,科技、养殖、机械维修、企业管理、法制、文学期刊、名著、养生等等书籍应有尽有,几乎和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馆一样。村民王文斌正在图书借阅登记表上认真地填写着书名。“今天借了《牛病防治240问》。最近牛吃了青储饲料胃就胀气、发酸,牛不舒服我就急,这就赶紧借书看看咋啦。”王文斌说,“刚才在书上看了,说青储饲料中的霉变会导致牛胀气,要捡掉。赶紧回去试一下,看灵不灵。”村民梁素芳今天借的是《腰椎病的预防与治疗》、《雾都孤儿》。她说自己腰椎间盘突出好多年了,要学点保健知识,再顺便给孙子借本名著。
诗社、文化广场、图书室占领了麻将场、是非窝,村里每天一场舞会、每周一场电影、每月一场演出、每季一场诗会、每年一次联欢的“五个一”工程,让村民的业余生活很是精彩。白天挣钱、晚上休闲,看书学习上网求信息,跳舞健身看演出看电影成了王家砭人的主流生活,村民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
“群众不文明,富了不光荣”,三十多年来,王家砭村两委会就是用这样的理念抓着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三十多年来,村上先后涌现出了21位区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2007年,文化部和全国妇联授予王家砭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
从漆水河中救人到210国道上救事故车,从拾金不昧到合力擒贼,王家砭村的好人好事一搜集就有一箩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这里几十年不变的好传统,这里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王家砭地处210国道和包茂高速两旁,紧邻漆水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发洪水,村民常从河中救人;九十年代后车多车祸也多,村民自觉自愿帮助过往司机就成了常事。“只要听见‘咚’的一声大响动,就会撂下手中的活往路上跑,这成习惯了,谁叫咱住在路边呢。”村民赵俊娥说。这个60多岁、黑红脸蛋的普通农家妇女,曾和丈夫救了把拖拉机栽到水渠里的司机侯百红,和邻居王战科等一起救了刹车失灵的司机杨军平、邵晓红。十几年中,有7名司机在她的相救下活了命。1975年,她还跳入漆水河中救了本村王聪明姐弟俩的性命。
1970年7月,漆水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村民王江轩当时在川口马车队当临时工扫马粪,他仗着水性好在汹涌的河水中救出了十几头骡马,还救了一名姓石的工人。
村民们还自发组织抢救过上游国有木材厂被洪水冲下来的木料,在洪水里救人、捞牲畜,他们的事迹当时被广播电台连续播放。
村民阴小玲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被书记王科救起的惊险画面。那天是1982年农历8月18,她背着麦籽去河对面种麦,看着河水不大,就仗着个子高趟水过河,谁知走到河中间一脚踩空被冲向了深水潭。打此经过的王科听见有小孩喊救人,顾不上脱衣服跳进齐腰深的河里,一把抓住小玲露在水面上的头发将她救起。获得重生的她多次提着礼当去谢书记,但都被挡了回来。书记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她帮人、爱人,她从此也变成了一个热心人,左邻右舍有啥难处她都主动帮一把。丈夫的弟弟因车祸亡故后,她主动把弟弟的两个娃接到家里,这一管就是十多年,村里人没有不说好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像王江轩、王科一样在漆水河中救人的还有村民王毅、王转社、王都、王常有等人;村民王志俊、王抗战、王旦等20多人从坍塌的窑洞中救出了郝栓劳家3口人;村民王军战、刘国社等人在暴洪水中救出了大队饲养室里的30多头牛和骡子……
昨天你救我,今天我帮你,就是在这样的朴素相识中,村民自发地形成了人帮人、人爱人的好传统、好村风。谁家遇个红白喜事,不用叫,村民自己就跑去帮忙了。逢老人过世,出棺时全村人争着抬。
90年代后,国道上的车日渐增多,翻车撞车的事时有发生,村民集体参与车祸救助的就有10多起。
1994年,他们救援一起农用三轮车交通事故,救了过路司机的命。
2000年夏,一辆拉煤车在行驶中轮胎突然掉落发生侧翻,正在家吃饭的村党委副书记王文涛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后,放下饭碗就喊左邻右舍:“快到路上救人!”20多名村民火速赶到现场,看到离煤车不远处有辆倒地的摩托车,王文涛断定煤堆下有人,便和村民奋力用手刨,十几分钟后救出了压在煤下的一名男子。几个村民把伤者送往医院,剩下的人又帮司机把20吨煤铲上了车。
2005年腊月的一天,村民刘亚莉、吕淑莉、王松柏等10人在大雪中忙了3个多小时,帮一名翻了车的司机装好了13吨反季节菜。司机感激地给他们塞黄瓜西红柿,他们一个都没拿……
像这样义务救助路人的事,几乎家家都参与过,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跑运输的村民朱小伟,全家5口人都参加了去年的“12·17”捡橘子。他感慨地说:“我弟兄三个都跑大车,知道出门人难,咱出门车坏了也盼着人帮一把。捡橘子就是受点冻下点苦,这是碎碎个事,不值得说。”
紧邻国道的王家砭人跑运输的多,村里的大货车、装载机、铲车就有100多辆。2012年12月,专偷车油的贼盯上了这里,夜里许多车的油箱都被抽干了。村里的郑鹏、王飞、朱红卫、朱建卫、朱小伟、王团社等8个小伙自发组成了巡逻组,夜夜防贼、逮贼。10天后的一个晚上,他们终于将正在抽油的贼抓了个现场,并将其送往董家河镇派出所。这对夫妻搭档的贼在口供中说,他们从西安一路向北偷油八九年了,没想到在王家砭翻船了。派出所的警察感叹王家砭的年轻人抓贼有方、处理得当,体现了知法懂法。郑鹏自信地说:“《王家砭村规民约》第一条就是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村里及时开大会对8名青年进行了表彰奖励,村民王建宁还写了快板《这样的青年应该夸》,在村诗社进行了刊发。
依法治村的显著成效,使王家砭村在2007年被司法部、民政部表彰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王家砭的好人好事稍稍一搜集就有一箩筐。赵俊娥在车祸救人中将拾的手机、钱包主动归还失主;张聪明在自家麦地捡到装有证件、现金的钱包,想方设法联系到失主……“咱王家砭是文明村,不能给村里抹黑。”张聪明说。
在王家砭村,淳朴的农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着后人,传承着传统的美德教育。
今年正月十五,王家砭村庆元宵演出现场,用绣金匾曲调填词的《十唱王家砭》,娓娓讲述着这个全国文明村向善向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一唱王家砭,全国是模范,样样工作走在前,名声响铜川。二唱王家砭,村容大改变,水泥路面平又宽,绿树花鲜艳。三唱王家砭,粮丰囤冒尖,不愁吃来不愁穿,幸福多美满。四唱王家砭,企业大发展,陶瓷建材美名传,窑炉不夜天。五唱王家砭,民风勤又俭,儿女孝顺媳妇贤,家家笑开颜……(记着:王毅、高彧、刘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