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人民日报》6版以《乡医 乡恋 乡愁(守望)》为题,用2000多字的篇幅报道了我市耀州区石柱镇光明村乡村医生李文强身残志坚,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竭尽全力帮助村民解疾祛病,用18年热情的健康服务温暖了村民,感动了乡邻的典型事迹。
截至3月26日下午3时,报道已被人民网、党建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网、中工网、中国老区网、陕西传媒网、西部网、华商论坛、西安网、网易等多家网站转载,引起网友热议。凉山州西昌网友@:好医生。六安网友@:总还是有很多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利益,甘愿牺牲,甘愿服务的很多优秀典型,值得人用心去敬仰,去敬佩!
李文强的先进事迹一直被中省媒体所关注。2013年10月17日,《健康报》头版头条曾以《关中好村医 坚强李文强》为题目报道了李文强的先进事迹。2014年3月10日,《陕西日报》以《“摩托村医”李文强》为题作了报道。此外,新华网、凤凰网、《华商报》、《西安晚报》、西部网等多家媒体也都对李文强先进事迹作了宣传报道。具体报道如下:
乡医 乡恋 乡愁(守望)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26日 06 版)
李文强走在光明村村组间的山塬上。姜 峰摄
陕西铜川乡村医生李文强,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18年走过山村沟沟坎坎。如今他心心念念的是,未来谁能“接班”照顾乡亲?
踩着板凳,踮起脚尖,李文强探出右手,够了两次,才勉强将吊瓶挂到了窗楣上。卧病在床的女乡党见此情景,“爱莫能助”间也不禁莞尔一笑——不到一米五的身高,76斤的体重,让老李即使站在女患者身边,仍显得格外“娇小”。
扛起药箱,李文强一瘸一拐地又赶去下一家出诊。与身上所着白色大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和45岁年纪并不相符的一张饱经风霜的黝黑面容。
连通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光明村3个村组205户、786名村民的土泥路,乡村医生李文强一走就是18年。生于斯,长于斯,惟愿一生“悬壶济父老”的老李,如今心心念念的是,未来谁能“接班”照顾乡亲?
(一)
铝水壶在土炉子上嗞嗞作响。李文强还未归家,年过七旬的老母亲杨桂玲已将屋内炉火烧得旺旺的,“一出诊忙起来,常常吃不上热饭”,老人心疼地说。
与周围拔地而起的二层“洋房”相比,这是一户在村里并不显眼的农家小院。前厢,挂着“光明村卫生室”的牌子,药房、治疗室、病床一应俱全,白墙刷得亮堂堂的;后院,两间房用做仓库,还余一间给老人当卧室,大白天亮起灯,屋里略显陈旧的家具摆设仍显得黑黝黝的;而李文强,平常则睡在卫生室的值班室。
“村里至今还有30多例大骨节病患者,其中就包括我和我娘。”母亲多年饱受病痛之苦,自己打小也因病症影响了发育,李文强深切体会到偏远山村缺医少药的难处。1992年他如愿考上耀州区卫校,毕业一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就回到老家开起了卫生室。
常见季节多发病、各类慢性病、孕产妇体检、0到6岁儿童接种疫苗……论医术高低,李文强算不上名医;论人心轻重,老李却是全村人信赖的祛病良医。
2005年冬的一个雪夜,凌晨1时,李文强被拍门声惊醒,“二组王爱侠的丈夫说媳妇肚子疼得在炕上直打滚。”冒雪赶至患者家中,李文强很快诊断病人为宫外孕,当即送她到镇卫生院抢救,夺回了一条性命。当年,他就及时送诊了4位有生命危险的村民。
2012年7月,79岁的村民魏翠英肺心病发作,右心衰竭,经医院治疗无效而返家。“家人打好了棺材摆在院子里,但又抱着一丝希望找到我。”李文强坚持开药治疗,十多天后魏翠英病情缓解,后来还能下厨做饭,“老人现在还健在。”
年届八旬的一组村民李文汉,身患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期间多次接到病危通知单,医院建议接病人回家、安排后事。患者家属找来后,李文强坚持对症治疗,3个月后患者奇迹般地康复了,“老汉现在还精神得很,后来医院主治医生不敢相信,还给我打过电话,问我咋治的。”老李笑言,就是打针挂吊瓶,3个月花了170元,还不及住院一天的费用。
新农合推行前,李文强从未收过出诊费、诊查费;肌肉注射一次两角钱,静脉注射一次一元钱;用药“只开对的、不开贵的”,感冒、腹泻等常见病开3天药只要两三元钱,吃药能好就不打针;出诊上门从不在人家屋里吃酒,更不要红包……厚道憨实的李文强,每年诊治1200人次以上,出诊率超过50%,先后为乡亲减免了10余万元的医药费,“赔”上的却是三辆摩托车、一辆小汽车,还有自己的两条腿。
(二)
李文强家后院的仓库里,如今还停着一辆废旧的黑色摩托车,没有车座,车垫绑在车梁上。“车座太高,咱骑不上去,只好叫人拿大锤敲掉,坐在车梁上开着”,由于大骨节病不便步行,为了上门出诊,老李先后换过3辆摩托车,“3个村组来回跑,土路多,费车。”
2012年夏的一个雨夜,三组村民谢继年突发冠心病,李文强开着摩托冒雨出诊,路滑不慎摔到了水渠里,车子压在身上,砸坏了右腿膝盖,打手机给患者家属才将他背回了家。经过7个小时手术,他的右腿更换了一块膝盖骨,“现在两腿是一条长一条短,一公里以上的路就走不动,天冷还发麻疼痛”,乐观的老李笑称自己的膝盖是“气象台”,“天气一变马上反应。”
手术过后,李文强不能再开摩托了。难道以后天天坐诊不成?在上级部门赞助下,老李又自掏腰包2万元,买了辆老年代步车。老李个儿矮,开在山塬上,远远看去就像无人驾驶。一来二去,老李的出诊交通成本增加不少。“今年正月走雪路,5天竟然吃掉了100块钱的油”,老李瞪大眼睛反复念叨着,有点心疼。
但为乡亲减免医药费时,他却从未这般“盘算”过。“门诊费用6000元,公共卫生费8000元,药品‘三统一’年补助一万元,刨掉各项支出,还剩个一万五六”,老李扳着手指。和绝大部分乡村医生一样,待遇问题让他过日子必须精打细算,“还得给闺女接济些。”
老李的闺女本不姓李,“早些年媳妇嫌家里穷,跟别人走了,后来抱了个养女。”对闺女,老李是“要一毛钱不敢给八分”,十分疼爱。而闺女也争气,在父亲的力主下考上了护校,现在在城里的中医院做护士,“合同工,月工资1000多,房费啥的一弄就不够了。”
孝顺的闺女打算在城里处个对象,再把父亲奶奶接过去安度晚年,可这却成了父女间的最大分歧。“等我老了干不成了,总得有人接手,不然咱农民谁有个病咋弄?”李文强放不下乡里乡亲,尤其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们。“我想让闺女回村里接过卫生室的工作,可闺女却说,坚决不回来。”赌气似的,老李又补上一句,“我说,接我去城里我也不去。”
采访被上门配药的村民和求诊电话频频打断,采访结束,李文强继续忙碌。他脸上重新浮现起乐观的神态,好像已经说服自己看开了和女儿之间的不快,“将来咱村医待遇好了,肯定还有人争着干。”
“摩托村医”李文强
《陕西日报》(2014年03月10日 06 版)
乡亲们亲切地叫他“摩托医生”,因为他身患残疾出诊时要靠代步工具。
2月24日晌午,记者见到李文强时,他正艰难地从南头雪水上朝回走,说是给小平家人挂针去了。进屋没坐定,外面就来了取药的。歇息了一会儿,他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69年,李文强没有满月便患上了先天性大骨节病,当时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差的光明村,想请到一个医生简直难如上青天,李文强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给乡亲们驱除病魔”。
1992年秋季,23岁的李文强考取了原耀县卫生学校,三年时间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并考取了乡村医生从医合格证书。毕业回到家的第二年春节,在乡亲们的鼓励下,他腾出了自己家的一间土坯房开办了光明村第一个卫生室。对患病的乡亲们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认真询问,仔细诊查,对症下药治疗。对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随叫随到,不管啥时候都一瘸一拐地走着出诊去看病,白天、晴天还好,遇到夜晚、雨雪天,他可就遭了罪,经常滑倒了都顾不得泥脏雪冰,坐到地上,揉揉疼处,爬起来再走。2008年,他攒钱买了辆摩托车,但他个子太小,只得把座位改装到弯梁上。骑摩托车虽省人力、速度快,但危险性更大。他骑摩托车出诊,到底跌绊了多少回,他也记不清,近年来他光摩托车就换了三辆。
78岁的李文汉老人,2012年春节患结核性胸膜炎,在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半月无效,医院建议接病人回家、安排后事。李文汉老人家属慕名找到李文强,请他去为老人做些象征性治疗,给老人心里一些安慰。但李文强却不愿意敷衍,他找到原治疗医院主管医生了解病情,得到的答复是:“那是晚期的病,已是不治之症了”。李文强还是坚持为患者做着对症治疗。谁也不知道是李文强救人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还是李文汉老人命不该绝,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他居然使患者康复了,医药费却只收了170多元。起死回生的李文汉老泪纵横地握着文强的手说:“兄弟,不是你,我早都埋了一年多了,你说我这病能好,还真的好了。”
2012年8月的一天雨夜,三组村民谢继年冠心病突发,生命危在旦夕。已经睡觉的李文强骑上摩托车就赶到了患者家里,在他看完病回家时,却连人带车摔倒在泥泞之中,“当时右腿被压在了车子下面,钻心的疼。”李文强说。以前也磕过摔过多次,但都没有这一次严重。第二天一大早,李文强用铁丝把摩托车固定好后,忍着疼痛再次艰难地骑车为病人挂针吊水。由于腿上有伤,车控制不好,路途又摔倒了好几次,最后一次他没能站起来,过路的村民发现了,把他从车子下面扒出来,背到镇卫生院住了一周院,因惦记着村民,还没好利索的他就带着药回到了家。到了10月份,病情不断恶化,因区上有大骨节病免费手术名额,11月21日,他在省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右腿病坏的膝盖骨被更换。“另一只也可以换,但不免费,费用挺贵的。”李文强无奈地说,“因为没有钱……”
在西安住院20多天,每天都有很多的好心村民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更有一些人还等着他回来看病。心急如焚的李文强,没等腿上的线拆除就出了院,“当时谁都拦不住。”养女李春娟说。
就这样,李文强带着未痊愈的病体,心急火燎地又回到了他放心不下的光明村,没有休息一天,就穿梭在家家户户,用爱心为乡亲们驱除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