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一座温暖的城市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4-03-07 18:2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13年12月以来,在铜川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彰显文明、温暖感人的事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栏目先后7次进行了重点报道。2月11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公路上的别样“风景”》节目,报道了铜川警民携手帮捡25吨橘子的事迹。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和《24小时》栏目一天4次对铜川好人郭晓燕救人不留名进行了重点报道。2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好人郭晓燕扶老人事迹。2月22日,中国经济网以《铜川:一座向上向善的城市》为题,报道了铜川一社区工作人员设法帮助河南王大爷找到失散亲人的事迹。近日,铜川又上演了王益区小伙大胆阻拦精神病人砸店、新区好人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在铜川,爱的“接力棒”正在越传越快,越传越远。
  不仅在今日,纵观铜川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处处闪烁着文明、奉献、包容的光芒。
  一、铜川是座乐于奉献的城市
  铜川,因煤而设,因煤而兴。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煤田面积522平方公里,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据铜川矿务局志记载: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铜川就有煤炭开采的文字记录。抗日战争时期开通的陕西省第二条铁路-咸铜线,为中条山战役抗击日本侵略运输了大量煤炭。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铜川开始了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历史。七八十年代是铜川煤炭业的辉煌时期,全市煤炭源源不断输送至全国各地,累计为国家输出原煤5亿吨,上缴税金25亿元。再加上水泥建材、陶瓷、铝业,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煤城铜川为国民经济建设时期的陕西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时期我国工业迅速崛起的“粮仓”。
  铜川是共和国的功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岁月,一条条车龙把“乌金”和水泥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发展了,而自己却累得遍体鳞伤。资源枯竭、大气污染,采空区、沉陷区、棚户区等问题层出不穷,曾经一度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二、铜川是座彰显工业文明的城市
  铜川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早,从1958年依资源而建市已有56年的历史,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工业城市。
  铜川工业素有传统,汉唐前便有记载;唐五代之三彩、陶瓷烧造,亦为实物所证;铜川的煤炭开采则更早,汉代已成为商品,并用来炼铁。建国初期,铜川先后兴建了14座大中型矿井,以煤炭采掘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初具雏形。随后,在国家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方针指导下,部分国防及重要企业内迁,在铜川建厂布点。同时建成了一批水泥制造、石灰石开采、铝冶炼、耐火材料制造、机电、炼铁、化工、日用陶瓷等工业企业,以煤炭和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国家一五期间的两项重点工程-王石凹煤矿和秦岭(耀县)水泥坐落于铜川,王石凹煤矿是当时西北地区设计产量最大的煤矿,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秦岭水泥厂年生产能力90万吨,是当时产能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水泥厂。
  铜川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创造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煤城铜川一度在我国西部具有显赫的位置和较高的知名度,成为西北最大因煤而兴的城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西安外陕西第二个省辖市。因为有煤,气贯长虹的大动脉陇海铁路不得不岔出一条支脉拐过陕西省的中部平原,把触角延伸到这黑色而火热的心脏。铜川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之一,工业文明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积淀下来,时至今日,还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铜川人。
  三、铜川是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铜川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42年,为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大批的河南人沿着陇海铁路逃难来到陕西。因铜川有煤炭、有铁路,一部分河南人选择留在铜川,加入到铜川建设的大潮中。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大军从上海、北京、辽宁阜新和抚顺、安徽淮南等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铜川,在这里奋斗、生活。当时的铜川矿务局机械厂叫中机厂,寓意从中央搬迁来的机械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管件设备厂是50年代上海公司合营的机械制造厂,除厂房外,设备和人员整体从上海搬迁到铜川,支援铜川煤炭建设事业。当时,仅铜川矿务局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的人数就达到30万,占当时全市人口一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85%以上,铜川完全成为以煤炭支撑的能源工业城市。1968年,习近平等3000名北京知青就是在铜川下火车,奔赴延安插队落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招工到煤矿,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铜川的煤炭事业。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以铜川矿工为代表的铜川人民在地层深处挑战自然,把光和热送给人类,在黑暗中书写人生。他们在血与汗的拼搏中培育了豪放、团结、吃苦的性格,与包容大气、勤劳善良的铜川本地人融为一体,铸造了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四、铜川是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铜川文化底蕴深厚。黄帝文化、唐王行宫、千年耀瓷、佛寺道观、红色照金等历史遗迹,光耀古今、享誉中外。傅玄、令狐德棻、柳公权、孙思邈、范宽等一批震古烁今的大师级文化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渗透进一代代铜川人的血液。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铜川鸭口煤矿、陈家山煤矿孕育和诞生的《平凡的世界》,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畅销不衰,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的奋斗之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不得不发出《铜川历史文化太深厚》这样的赞叹,他的反映当代社会民俗的长篇文学作品《废都》就是在铜川完成的,长篇小说《古炉》的场景描绘的就是铜川的千年古镇-陈炉。据民间流传,贾平凹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肚子里的咸汤面食虫勾引,从西安打车到耀州,美美的咥上两碗咸汤面,还要意犹未尽的带两碗回西安。铜川土生土长的最富盛名的铜川籍作家之一——和谷,他的著作《和谷文集》描写了故乡铜川的柿子树、土窑洞、黄土地、粗瓷老碗、老屋以及亲人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
  铜川人自古以来崇尚美德。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孙思邈行医“不分贫富贵贱”已成为后人做人的准则。建国后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亲切接见的全国劳模冯玉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优秀村支书郭秀明,把一腔热血奉献给了乡亲们及脚下的这片热土。“为天下父母解难、替天下儿女尽孝”的杨瑞辉的赤子情怀等等。这些弘扬传统美德的典范,必将激励和带动一代代的铜川人,继续发扬“崇德尚文、海纳百川、埋头苦干、创新奋进”的铜川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这片热土上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网络编辑:张志珍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