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铜川气候异常,干旱、高温、冻害、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危害较重。温度异常偏高,年平均气温12.3℃,比常年偏高1.3℃,为有气象资料近60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降水量557.6毫米,总量偏少7.7%,分布不均;平均日照2354.6小时,偏多51小时,但北多南少。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市编织起的防御气象灾害超强网络一一对其进行了有效抵御。
据统计,去年我市启动应急响应13次,发布灾害预警信号57次,监测预警短信2206.1万条次,大喇叭17.7万次,显示屏3.3万屏次,微博2433条次,与信息员互动416人次,重要天气消息16期,雨情通报105期,为各级政府科学指挥、社会公众及时应对灾害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减免了灾害损失。
面对严重的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市政府办发布了“关于加强人工增雨作业的通知”文件,实现了人工增雨由季节性工作转变为常态化工作的重大转折。市气象局组织指挥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用弹量最多的增雨作业,年内共15次有效增雨作业,发射高炮弹413发、火箭弹143枚。其中3月25日,人影部门开展六轮增雨作业,耀州区石柱镇等9个作业点发射火箭弹12枚,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降水量达6.4毫米。
去年5月22日午后,全市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冰雹天气,也是我市历史上罕有的强冰雹天气。人影部门密切监视,组织各区县开展防雹作业,从当日14时30分开始至18时,共发射火箭弹21枚、高炮弹169发,有效减轻了冰雹造成的损失。去年7月22日,全市15站出现大暴雨。当天上午10时,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市气象局迅速向市政府主管领导和秘书长汇报情况,并深入一线指导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同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全市各级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全力做好暴雨灾害应急预警处置工作。气象用户服务中心通过大喇叭、电子屏等渠道快速发布了预警和应急信息,第一时间将最新情况报告发送至市委办、市政府办、市防汛办等单位,由于预报准确,防御措施及时,全市未出现明显灾情。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气象局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的四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市、区县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全市乡镇(街道办)建立气象工作站,落实了法律规定的乡镇气象防灾减灾职能。全市在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气象信息员实现全覆盖。市、区县、乡镇均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了干旱、暴雨、冰雹等主要灾害风险区划和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气候资源规划;全部区县、乡镇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耀州区气象局创立的气象防灾减灾33361“耀州模式”产生广泛示范效应,已推广到全省,辐射全国。
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现代化建设。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在重点水库、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易灾区域以及重要农林生产区布设区域自动气象站64个,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重点区域,全市气象站网密度达到7公里间距,能够全天候自动监测到出现在我市境内的局地性气象灾害,为全市防灾减灾获取第一手气象数据。在北市区建立了711天气雷达监测站,能够及时监测冰雹云系等局地性小尺度云团的生成和演变;耀州、宜君布设了小型雷达监测点,进一步弥补了711雷达监测盲区。市、区县气象局均建立了气象卫星接收终端,实时接收全国乃至全球同步观测气象数据;建立设施农业、果园小气候监测站6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3个,对特色经济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自动化监测。从而形成了现代化高密度立体式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极大增强了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全市建立气象预警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手机短信发布平台、12121语音自动答询电话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层面的信息发布系统。气象局还共享广电、水利大喇叭第一时间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覆盖全部行政村;开通了气象微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网站,多种发布渠道和手段的建立,解决了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原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