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我市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4-01-19 10:3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1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统领,以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为主线,以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和生态立市战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转型中取得了新成效。
  经济转型实现新进展。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并重,推进全市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实现了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口径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增长3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3%。 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中医药、休闲养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不断降低。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5%,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功申报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快“二园四区四基地”建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增长42.8%,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增长15.6%。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果牧等特色产业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有了新提升,“铜川苹果”和“铜川大樱桃”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5%。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5.2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3%;“转型十大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占年计划的95%。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引进项目164个,其中153个进入实施阶段,累计到位资金179亿元。
  城市转型有了新突破。不断加大新区开发建设、耀州区旧城改造和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力度。扎实推进“四创”,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国卫通过国家暗访。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210国道过境段和药王山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关闭拆除了20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药王山周边8家水泥企业。铜川成功申报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对促进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又一难得机遇。西延高速西安至何家坊段已建成通车,西铜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推动西铜同城化正在向着交通便利化、产业互补化、经济融合化方向迈进。采取“政企合作、企业主导、政府服务、市场运作”的模式,短短一年时间,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开发建设一期项目就建成使用,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景区开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的多赢,照金已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红色旅游热点、爱国主义和干部培训教育基地。铜川城镇化质量在全国28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位列第64位,新型城镇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三,铜川城市宜居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综合竞争指数居全省第五。
  社会转型取得新成效。继续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完成投资23亿元,涉及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和生产服务等10大领域,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创造了住房、增收、社会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铜川模式,铜川居民幸福指数名列全省第三。狠抓就业和增收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就业失业信息登记管理制度,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比增长8.79万人次,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560元、8204元,同比增长12%和15%。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套,占年计划9400套的138.3%,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544户,发放补贴资金3561.96万元。超额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继续推进药品“三统一”,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要求,两个区县医疗机构实现了“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深化“舞动铜川、唱响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新机制,全年共购买演出200场。建成了122个农村幸福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重点乡镇、重点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计生特殊家庭城乡一次性补助统一标准、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救助全覆盖。(记者:盛四喜 通讯员:赵亚军、党秀明)
网络编辑:崔海丽
信息审核:崔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