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深化落实“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的就业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巩固、落实一系列新的就业举措,拓宽了就业渠道,优化了就业结构,提升了服务水平,确保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88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4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82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1亿元;职业技能培训16652人,创业培训2348人;职业技能鉴定112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79万人次,创经济收入7.25亿元。
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结合实际在全省率先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四个全覆盖”等帮扶政策,截至目前,在回铜报到的2352名高校毕业生中,有2203人已实现就业,登记就业率达到93.7%;建立并拓展了1070家见习单位,开发见习岗位3840个,组织了2541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见习,补贴1249.9万元。开展“三到位”服务,对前来报到毕业生现场加入“铜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QQ群”,现场注册“铜川公共就业服务网”账号,发布求职信息,熟悉就业政策查询程序,彻底解决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集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实施了就业政策进校园、民营企业进高校招聘周活动,举办现场招聘会5次,网络交流会4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万余个。
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及时跟进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就业和重点项目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大对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的扶持力度,累计为景区开发公益性岗位309个,提供100万元设备扶持,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81万元,对338人开展了园林绿化、景区管理、酒店服务等专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景区村民全部就业。加大对黄堡、王家河、新区等工业园区的就业扶持,及时跟进就业创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保补贴和创业帮扶政策,共投入扶持资金600.7万元。投入1099.1万元对原有9个孵化基地和18个新建孵化项目进行提升完善,成功孵化创业者305人,新增就业1330人,带动就业10492人。全力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截至目前,公益性岗位帮扶困难人员8678人,发放岗位补贴7807.9万元;积极为5439名灵活就业人员、企业吸纳的527人和2999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办理社保补贴4927万元;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81名残疾人就业,并为乡镇和社区招录残疾人专职委员108人。
畅通创业通道,创业促就业成效显著。前移小贷业务,简化报批程序,将初审业务前移下沉到乡镇和社区,资料从8项减少到4项,将登记表册上传至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畅通渠道方便群众。完善机制,降低担保门槛,去年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1亿元,其中发放个贷1.23亿元,扶持创业者1589名,带动5561人实现就业;企业贴息贷款93户2.28亿元,稳定就业3255人;回收贷款2524万元,回收率97%。成功举办全市首届创业大赛,有12个项目入围决赛,涉及种养殖、旅游餐饮、养生保健、家具制造等行业,冠军获得15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其余参赛选手根据评选名次,也分别获得100万到1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记者: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