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陕西棚改:让三秦百姓生活更美好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03 22:2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08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始终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截至目前,陕西已累计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近38.9万套,竣工16万套,入住14.7万户,居民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棚户区,喜迁新居。在改善棚户区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更带动了周边经济及城市面貌的大幅提升,发挥了积极的多重效应。

全省5年14.7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

  今年5月,作为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头戏——泰和居二期的顺利回迁,标志着西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完美收官。2008年以前,泰和居所在的区域被称为“道北”,1935年6月,中国铁路东西大干线陇海铁路长安机务段在道北笃臣巷建立,这里也就因此而得名。黄河花园口决口后,河南受灾的大批群众顺着铁路线一直往西走,很多都留到西安了,随着“道北”人口的增长,相应的这里成为了棚户区,密密麻麻,往往窝棚里边住了一家几代人,这里的故事还曾经在1995年被拍成电视剧《道北人》轰动一时。
  道北人和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样,都梦想着住上商品房,过上和这个城市其他人一样的生活,期待从这一大片废墟般的土地上,开出美丽的鲜花来。是我省大规模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机遇让身居陋室的道北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回,2008年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涉及拆除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搬迁总户6500余户,其中有4913户搬迁群众安置在了泰和居小区。
  泰和居、道北人只是陕西万千棚改户的一个缩影,曾经他们是苦苦为命运抗争而不幸的人,如今他们是身处暖居令人艳羡的人。过去的五年,陕西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使14.7万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陋的居所,改善了居住和生活条件。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人均住房面积由不足20平方米增加到了30平方米以上,生活居住水平大幅提升。

铜川:棚改让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陕西铜川,仿佛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老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掏空胸腔,将数亿吨原煤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在铜川3882平方公里面积内,有采煤采空区、沉陷区267平方公里,大量外地矿工的涌入,在支毛沟、矿区、滑塌区搭建起简陋破旧的房屋形成了大量的棚户区。
  记忆中的“黑金”已经远去,留下的是生活在采空区上的十余万群众。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从2003年开始,铜川按照“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高品位”的思路,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作相结合,对老市区进行改造提高。经过十年建设,如今的铜川,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路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暖、供气、绿地、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多项城市功能指标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同时,我省棚户区改造工程在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同时,注重实际,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打造了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街区。如西安市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充分考虑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的特点,将棚户区改造与文物古迹保护相结合。采取以改造促进文物古迹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使现代城市文明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建成了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东岳庙广场项目、顺城巷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既保护了城市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了棚户区群众的生活居住水平,提高了城市品质,使城市价值与竞争力显著提高,城市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西安:棚改腾迁土地4.36万亩

  棚户区居住混乱、管理困难、生活贫困,孕育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还是前面提到的“道北”,五六年前是曾经的西安人提都不愿意提起的地方,不仅生活环境脏、乱、差,社会秩序更是“差到了极点”。通过棚户区的改造,改善区域内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变无序为有序,不仅使棚户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方便了对于小区的管理,预防和化解了棚户区居民的冲突,使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对于城市的热爱。“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晚年能住上这水、暖、气一应俱全的新楼房,小区环境还这么好,小区那些偷盗的事件也很少发生了,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家住泰和居的老郑告诉记者。
  棚户区改造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带动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效应极为显著。
  通过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整合了旧城区土地资源,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据了解,西安通过2008-2012年棚户区改造,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仅全市整村拆除的161个城中村中就腾迁了4.36万亩土地,占到同期全市土地腾迁量的24.4%,为西安铁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地铁等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提供用地1.93万亩,提供储备用地8089亩,有力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提供了空间保障。

杨凌:棚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在杨凌国家高新农业示范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解决近10万农民进城居住的问题成了摆在杨凌示范区建设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杨凌示范区将棚户区改造与城镇化建设科学结合,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建设了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率先保障失地农民进城安家落户。
  在安置过程中,他们创造性地实行户籍制度、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同步转变的方式,实现了失地农民一次性彻底城市化转移。将棚户区改造与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失地农民安置进程,在杨凌示范区已建成的“温馨家园”小区,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安置三个村1300户,3600人;目前在建五个集中安置小区,总投资约22亿元,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安置15个村5851户19893名失地农民。
  “现在杨凌区的农民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资源,”杨凌区副区长曹亚歧介绍说。通过棚户区改造,推进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破解了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推动了村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

(通讯员:安瑞 陕西日报记者:海花)

  

 


网络编辑:杨凌霄
信息审核:杨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