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健康的妈妈才会有健康的宝宝,有了健康的宝宝,社会才会有健康的未来。所以说,妇幼健康是关乎人类健康的重中之重。为了抓好我市妇幼健康工作,今年,我市围绕省妇幼会议精神,以“为妇女儿童服务”为宗旨,全面落实妇幼健康工作,使妇幼健康管理率达到97%。
加强妇幼保健三网建设,完善妇幼服务体系。市、县区政府及卫生局高度重视妇幼三级网络建设,妇幼保健机构人员工资均实现了全额拨款。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妇幼专干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市、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确立了市级抓内涵管理,区县抓能力建设,乡镇、社区抓职能,村级抓任务落实的主要工作思路。三网得到了巩固,服务能力得到了加强。
强化基层保健人员培训,提升群体保健服务能力。按照年初培训计划,今年,我市重点从提升服务能力入手,以市、区县工作骨干为师资,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项目方案培训,解读方案内涵,解决“怎么做、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先后举办了全市妇幼项目综合管理培训班、“两癌”检查项目技术培训班、产科技术培训班、“母婴阻断”项目培训班、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培训班。同时,各县区、乡镇也不断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坚持每月以会代训。市、县区乡村各级医疗保健人员培训基本达到全覆盖,人员技术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强化日常监管,妇幼项目保健服务规范运行。根据市全年妇幼卫生工作要点,采取每季度通报妇幼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妇幼保健机构项目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同时,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托幼机构等部门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结合督导评估要点,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在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对基层妇幼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中,先后邀请市级技术骨干指导基层业务工作,确保妇幼保健服务规范进行。
依法管理,依法指导,母婴保健服务日趋规范。我市今年把产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及日常监管,严格产科质量检查,规范管理措施,全面提升产科质量。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母婴保健法律证件,提高服务质量,我市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管理的通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继续开展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与指导,杜绝胎儿性别鉴定。并依据《母婴保健法》相关规定,对各级医疗助产机构审核验收合格后,发放了《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许可证》,产科技术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换发了《母婴技术合格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和岗位培训,规范了领取、保管、登记、发放、办理补发证件的流程,明确人员职责,严格实行证章分离。
项目信息管理日趋规范,信息数据质量日益提高。随着人口流动数量、频次的不断加大,孕产妇、儿童跨区域保健成为常态。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市开展了以王益区妇幼信息漏报情况为样本的信息漏报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下发了《全市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信息工作职责、医疗机构妇幼信息报告内容及要求,村、乡、县、市四级加强信息质控,市妇保院坚持信息月汇审制度,对汇审结果进行月通报,信息报表质量明显提高。保障了我市妇幼信息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数据质量日益提高。
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市妇幼卫生项目运行规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99.38%;叶酸新增服用3977人,服用率96.72%,依从率82.05%;完成宫颈癌检查15150例,乳腺癌检查2952例;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均为99.98%;全市孕产妇健康管理3901人,健康管理率97.74%;0-6岁儿童健康管理27749人,健康管理率96.90%。
(记者: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