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实现由资源依赖型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

铜川城市转型成效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5 09: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铜川是因煤而设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煤主沉浮”曾一度是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避免“矿竭城衰”,成为事关铜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只争朝夕、自我加压精神,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由资源依赖型产业到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雨绸缪 积极探索 转型工作步入新轨道

  我市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曾被称为“渭北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1958年建市以来,已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水泥1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生产模式,给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效益低下,发展水平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凸显,城市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扭转困局,着力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思路。特别是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入分析铜川的资源、文化、区域等条件,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律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征求国家有关部委和专家的意见,科学论证铜川转型的突破口。铜川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药王”这一文化品牌,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市提出把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挖掘“药王”文化,发展关联产业,打响“药王”品牌,使铜川从“煤城”向休闲养生城市转变。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这一思路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在全市形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项目带动 调整结构 经济转型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核心,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园区综合承载力增强。针对“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腹地严重不足的实际,坚持走扩大内涵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4个市级工业园区和4个县级工业园区,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了园区管理体制。全市入园工业企业达到152家,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5%。董家河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引进了铭帝铝业、美鑫铝业、秦翰陶粒砂等一批项目落户园区,铭帝10万吨铝型材项目正在加快建设,30万吨碳素项目年内将建成投产。
  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依托煤炭,发展电力,做强铝业,做大水泥产业,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灰渣用做水泥生产原料,打造了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技改和煤炭就地转化,2012年原煤产量3029.74万吨、增长26.3%,发电65亿度,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投资100亿元的华能铜川电厂二期项目已获得国家“路条”,建成后年可就地转化煤炭500万吨以上。铝业通过节能技改,电解铝产能达到25万吨,吨铝电耗下降20%。水泥产量达到1948.66万吨、增长40.1%。
  接续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把接续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效益好的接续产业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转型。宜君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探明储量亿吨以上,目前日产原油达到40吨,今年将形成10万吨产能,到“十二五”末可形成年产30万吨的原油产能。投资4.13亿元的国华铜川阿庄49.5兆瓦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1.62亿元。声威、秦岭水泥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已建成投用,油页岩开发项目稳步推进。陕煤化PVC管材项目已建成投产,西安重装煤矿机械、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年内将建成。接续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其中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非资源性产业比重达到10%以上。
  现代农业特色鲜明。积极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18个现代农业园区,7个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市鲜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17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5亩,苹果优果率83%,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铜川苹果、陈坪大樱桃、孟姜女鲜桃、宜君核桃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铜川苹果荣获中华名果称号,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围绕养生保健产业发展,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休闲养生产业稳步推进。依托“药王”品牌,规划建设了“二园”(大唐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四区”(药王山、照金香山、玉华宫、陈炉古镇四大景区)、“四基地”(中国铜川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基地)。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有力提升了铜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新区商贸服务业和陈炉古镇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决定,设立了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8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3.7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34.4%,增速居全省第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18亿元,同比增长36%。

完善功能 提升品位 城市转型迈上新台阶

  按照“做大城市、做优环境、提升品位”的思路,加快西(安)铜(川)同城化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全面加快城市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南市区重点做好新区开发建设和耀州区旧城改造,北市区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盘活了小城镇中的困难国有企业闲置厂房,着力破解城镇建设中的融资和土地两大难题。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农民实行统一搬迁,集中安置,统筹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城镇化率达到60.44%,居全省第二。
  西铜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主动融入西安大都市圈,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资源合作、商贸流通、旅游融合、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同城化发展。延西高速西安至铜川新区段去年已建成通车,西铜城际铁路有望明年开工建设。铜川正在逐步成为西安大都市圈的能源建材供给地、产业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地。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开展了以水泥粉尘污染、煤烟污染、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表彰。实施增绿碧水工程,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由2002年国家首次检测时的200天提高到近五年的年均330天,受到了国家环保部表彰。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国卫已进入国家暗访阶段。7月3日,中国秦岭以北朱鹮放飞仪式在铜川举行,成为铜川环境日益改善的有力见证。铜川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变成了山清水秀天蓝地洁的宜居宜业城市,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改善民生 强化保障 社会转型取得新跨越

  我市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转型发展的成果。
  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铜川下岗失业人员一度高达5.8万人,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困境,我们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劳务输出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实施人才技能培训、职业培训等,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全面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3.5%。制定出台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决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及时就高兑现各项增资政策,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城乡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29元,增长16.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7134元,增长17.4%,增速位居全省第五。
  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使铜川形成了26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和沉陷区,2003年全市有3.5万户、12万群众居住在沉陷滑塌危险地带和棚户区,其中有1.05万户、4.41万人急需搬迁。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痛下决心,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坚持把保障房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就业相结合,确保每个住房困难户都能搬得出、住得起、能就业。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75万平方米,5.4万户、18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据省信息中心《2011—2012年度各市城市宜居水平评价报告》,铜川城市宜居水平居全省第一。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编制实施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规划。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7亿元。农村居民进城落户5.7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85.3%,新农合报销比例81.3%,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安全校车全覆盖,建成公办幼儿园36所。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国家示范项目顺利推进。社会治安满意率92.4%,铜川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据省信息中心《全省各市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报告》,铜川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位列全省第三。(记者:徐国玺)


网络编辑:周治江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