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以转型促增长,以项目、园区、企业的突破,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列。去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至8月,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90亿元,同比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1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亿元,同比增长3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3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820元,同比增长14%。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总抓手。去年,实施了“科学发展双十行动”,重点推进转型十大项目、民生十大工程。今年,收缩战线,重点抓好“十大转型项目”,由市级领导直接包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采取重点工作模块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快速推进。开展了“环境优化年”活动,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关卡多、效率低的问题;加强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考核,开展项目建设现场观摩,破解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突出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签约项目164个,涉及资金572亿元,其中已经实施151个,开工建设101个,项目实施率达到92.1%。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以转型促增长的有效载体。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的思路,突出抓好市县区两级工业园区的发展。针对园区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级,赋予工业园区更多自主权,激发园区活力。董家河循环经济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铝及铝的深加工产业,引进了铭帝铝业、美鑫铝业、秦翰陶粒砂等一批项目,铭帝铝业2.5万吨挤压机是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铝的深加工项目,着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附加值上下工夫,打造全国一流的煤电铝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区县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各具特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
坚持推进工业强市,是以转型促增长的基础和关键。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水泥、电解铝、煤炭等主要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大幅下跌。我市主动应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的针对性措施,一企一策,加大帮扶,解决在市场、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水泥产业限产保价,推进水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省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华能铜川电厂14亿度电向铜川铝业直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合作,宜君石油日产已经达到40吨,累计生产8000吨,今年将形成10万吨产能。陕煤化PVC、陕汽汽车零部件加工等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今年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9%。
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是以转型促增长的后劲所在。中医药养生产业方面,重点打造“二园四区四基地”,成立中医药园区管委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局,每年拿出5000万元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与陕文投、陕煤化集团合作,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发建设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短短一年时间,12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竣工,创造了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景区开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的新经验。我市将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加大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大唐养生园等开发建设力度,整体提升铜川旅游产业层次。今年1至8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7亿元,同比增长36.2%。同时,推进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排名全省第一。(记者:高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