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重访红土镇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08-23 08:0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13年前,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让更多人知道了铜川市印台区的红土镇。如今,在通讯主人公郭秀明为了搏击贫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而鞠躬尽瘁的这块土地上,又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日前,记者专程前往探寻——

   8月上旬的一天,我们踏进红土北塬果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墨绿,灰色、黄色的果袋,点缀其间。
    肖家堡,是这里有名的苹果村。果农肖东郎指着一片苹果树说,去年村上卖10万元左右的户有好多,而自家的10亩园才挂果,只卖了不到4万元。“今年,我家套了6万个袋子,只要不发生大的灾害,肯定要比去年卖得多!”
    据陪同采访的镇机关包村干部介绍,红土镇北塬包括甘草塬、肖家堡、冯家塬、北神沟、水沟、肖家河6个行政村,这一带是全镇苹果生产的核心区域,有果园5万多亩,其中挂果3.8万亩。过去的穷山沟,穷得叮当响,现在都成了苹果核心区。这都得益于政府和群众这些年来的共同努力。
    为了把这片黄土地上的苹果产业做大、做优、做强,红土镇不仅出台实施了诸多政策措施,还集中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交通等涉农项目,最大限度地改变生产条件,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全镇已完成套袋2.14亿个,根据目前长势,按去年行情算,预计全镇苹果产值可达1.4亿元。仅苹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可增加2600元左右。”包村干部说。
    走出肖家堡,来到地处305省道一侧的崾先村。这是一个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新村。“这里的群众,13年前分散居住在附近的山沟里,日子过得很苦。”村上一位老伯回忆说,以前的日子,没有电、吃水难、路难走、人受穷。如今,到处都是大片的樱桃园,樱桃已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钱串串”。
    “大伙种植樱桃,最初没人愿意,是村干部带着大伙走出去看外地农民通过种植樱桃‘鲤鱼翻身’,大伙才呼啦啦地搞起来。”村民白山红抢过话题说:“现在这里光建成的高标准樱桃基地,就有416亩,村里大部分樱桃都进入了成产期。今年亩产平均达到600斤,全村樱桃产值达到300万元。”
    除了农业产业迅猛发展,红土镇环境的巨变,还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王引玲,是崾先村一位普通村民。她说,崾先村过去不仅穷,还是典型的脏乱差。随着农村环境卫生的持续治理,如今已今非昔比,面貌大变。“每逢节假日,宜君、白水、蒲城等地的客人,特别是生活在铜川老区的城里人,都慕名而来。去年崾先的23家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
    走进红土镇惠家沟,这里的变化让人欣慰,也让人震撼。一方面因为它是党的优秀儿女郭秀明的家乡,一方面因为这里的变化,让人再也寻觅不到当年的踪影。以前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通车的水泥路;当年举行郭秀明追悼会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广场;他带领群众两度修建的小学校,如今成了村两委会办公室;而在村两委会的一侧,坐落着新建成的惠家沟小学校;群众过去住的破房屋,大都变成了既漂亮、又宽敞的平板房;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花香蝶飞;每到夜晚,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就点亮了这个小山村……
    “郭书记生前拼死拼活地干,就是为了惠家沟的发展,就是为了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现任村支书伍建文激动地说:“新的村党支部,时时以郭书记为榜样,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加快发展步伐,就是对郭书记最好的怀念。”
    的确,近年来,村上的党员干部以郭秀明精神为动力,成功实施了二次创业。他们在省、市、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实施移民搬迁100户399人;通过实施人畜引水工程,126户群众解决了吃水安全问题;组织群众硬化、绿化、美化巷道4000米,建设休闲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使村上基础设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全村建成四个养殖小区,鸡存栏逾10万只,群众年收入可达120余万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既让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又能挣回一份不菲的收入。据统计,全村有163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年劳务收入可达230多万元。还有3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就地吸纳了数十人富余劳动力。
    “红土镇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好地传承了郭秀明那种不甘落后、奋力拼搏的可贵精神。”80后的红土镇镇长燕鹏感慨地说,当年,郭秀明就是为老百姓有好日子过才豁出命来干!如今,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夙愿和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记者 乔佳妮 通讯员 段建军 王百平

原文链接地址:


网络编辑:admin
信息审核: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