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三农发展加力器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3-08-05 08:46
阅读:人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我市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目前,我市共有7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各区县实现了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
铜川全境属于渭北旱塬,境内山川塬交错,沟梁峁纵横,原面小,数量多。受地形地貌限制,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突出主导产业,促进规模连片。为了使规划科学合理,我市结合实际,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3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聘请有资质的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5-10年的规划方案。为了使省、市、县级园区规划相衔接,我市要求所有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部参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七项条件规划,仅在规划面积上区别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并确定市级园区规划核心区面积不少于3000亩,县级园区规划核心区不少于2000亩,做到一次设计,连续推进建设,确保园区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早出成效。
为了确保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三农发展的目标,我市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自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活动,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对每个省级园区市、区县财政分别补助300万元和200万元;对每个市级园区,市、区县财政分别补助200万元和100万元,连续扶持三年。同时,市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区县每年列支10-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的宣传培训、招商引资、品牌推广和“三品一标”认证补助等工作经费。
为了确保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市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重点从整合涉农项目投入、扩大招商引资、加强银行融资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在整合涉农项目投入上,认真组织实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印台区周陵园区和耀州区马咀园区已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第三批省级园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耀州塬园区项目已经完成投资计划的60%,孙塬、黄堡、西塬和棋盘园区项目已完成投资的50%。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涉农资金向园区集中,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近年来省、市级18个农业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在园区招商引资方面,市、县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去年引进了投资4亿元的伊利铜川万头奶牛养殖场项目,通过大集团大项目的投入,对农业园区的提升带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在加强投融资方面,今年重点谋划了三项活动:第一,邀请省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公司来我市开展了银企融资对接活动,有3家园区企业已经放款;第二,邀请中国信达投资公司为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公司做上市服务,现已进入股改前的准备工作;第三,针对园区养殖企业贷款抵押的特殊性,提出了“防疫-保险-融资-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动物活体及养殖场固定资产担保融资模式。
以效益为方向,大力打造园区品牌形象。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坚持“设施优先、循环套种、内强管理、外树品牌”的理念,始终把质量效益视为第一,力争引导每个农业园区都能成为市场条件下不断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采取在核心区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的办法,体现农业园区与一般种植基地的区别。一方面缩短工商资本投资回收期,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让周边农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样板,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先进技术,培养职业农民,从而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以创新为动力,拓宽园区发展路径。在创新运行机制上,18个农业园区中有17个由经济实体牵头建设,保留了印台区周陵农业园区由政府派出机构运行管理的模式。由经济实体牵头建设的园区,能充分体现成本与效益的原则。由政府派出机构牵头建设的园区,对园区内企业的统筹协调、服务及对外招商更有优势。在创新建设模式上,注重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中心社区建设相结合,使农民居住生活城镇化,工作职业化,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职业务工收入。在创新资金管理上,市、区县财政资金,包括省级园区项目的市级配套资金,全部采取“先建后补”,调动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维护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以考核为抓手,建立园区激励机制。从2012年起,明确园区所在区县政府是园区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把园区建设纳入各区县政府工作考核。将所有省、市级园区2013年的建设任务按季度明确落实,逐项推进,并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制度。(记者:姜兴民)
网络编辑:柳絮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