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照金 红乡穿着花衣裳

来源:转载《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29 20:3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奇峰壁立,巨石纵横,笔墨绘丹霞如锦;

  飞瀑直泻,行商远来,动静闻幽谷回声。

  俯仰之间,北宋范宽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竟如在眼前。

  山水画大家范宽,为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从耀州区出发,向西北方驱车半个小时,桥山山脉南端,一个叫做照金的村落,就安静地坐卧于丹霞群岳环抱间。

  秀美山川,引来了寻奇览胜的文人墨客;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滋养了耕耘于此的先民今人。而这一切,成就了照金的色彩斑斓。

  红色,是照金的魂魄。

  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峥嵘岁月为这里注入了奔涌的红色激情。

  硝烟散去,红色的魂魄印在了照金的身上,印在了村民的心里。村民南玉常老人,已94岁高龄,身板硬朗,谈吐清晰。忆及往事,为红军放哨送信的情景依稀如昨,当年还只是个十来岁的放牛娃。

  黄色,是照金的脊梁。

  红色砂岩在时光中蜕变成陡峭的奇岩怪石,照金,是陕西唯一的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所在地。

  走进这里,目之所及,走势雄奇、气韵磅礴的百丈石屏,在河谷两岸拔地而起,山顶绿木丛生、苍苍郁郁,山体中部巨大的砂砾岩全部裸露在外。千载变幻、沧海桑田,在风霜雨雪的刻印下,红色砂岩改头换面呈现出一副凝重雄浑的灰黄色。正是这挺拔于天地间的黄色山岩,拄起着照金人那硬实不屈的脊梁。

  绿色,是照金的血肉。

  8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照金收获了独特的小气候,还有“渭北天然氧吧”、“西安前花园”之誉。“春赏百花,夏看碧波,秋来红叶染千山,冬观银装素裹”,当地人眼中的照金,一年四季,景致分明。

  有了血肉,生命就灵动鲜活起来了。 “山里一直都美,但这还只是一层,还有一层好处是能见着别处见不着的山鹿、野猪、狐狸、野兔”,照金村二组村民梁孝民告诉记者。

  照金人对血肉的重视和培养,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村子东南方向的山坡地上,三组村民张余军栽的核桃树已经挂果,“退耕还林,家里八亩庄稼地如今全改种了经济林。过去,每亩收入四五百块,现在一亩地打核桃200斤,每斤能卖8块钱。”

  这些年,照金村周边山地栽植了油松、水杉、侧柏等绿化树种5万余株,核桃种植园等经济林连片面积已有上千亩。封山禁牧让漫山放养走向了舍饲养殖,原来山坡上被牛羊踏出的小道有四五米宽,现在草都长回来了。

  金色,是照金人言语间掩不住的自豪与底气。

  “端午采艾叶,驱虫还祛湿;白露挖党参,补气又补血。”沟溪纵横、山谷幽深,为这里带来了繁茂的植被和丰富的果品、药藏。

  天险的地势在村民李世山的眼中藏着宝。连翘、柴胡、党参、苍术、黄芩、五味子、金银花……在村里行医问诊20多年,李世山对长于山间的180多种药草如数家珍,“谁家烧炕,不留神多添两把柴火,把一两岁的娃身子烧伤了,咱就去山里拔药,黄连、大黄、地榆这三味磨成糊糊敷伤处,准保不留疤。”

  美丽的山川,造就了美丽的乡村,也给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伴随着住房、学校、医院,还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拔地而起的,是照金人的精神。

  土地流转、扶持创业、商铺经营,村民入股的红色旅游公司开发的核桃油也已上市……转型中的照金,田园牧歌犹在耳畔,幸福生活铺就眼前。


网络编辑:杨凡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