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转型发展看铜川

——铜川市以项目建设带动城市转型工作综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02 09: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铜川是因煤而设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煤主沉浮”曾一度是铜川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避免“矿竭城衰”,成为事关铜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由资源依赖型产业到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铜川被中国社科院评为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排名全国第七。

未雨绸缪谋发展 创新思路谱新篇

  铜川市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曾被称为“渭北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1958年建市以来,已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水泥1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生产模式,给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效益低下,发展水平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凸显,城市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扭转困局,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转型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着力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针对发展空间不足的实际,开始开发建设新区,拉开了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序幕。2003年,市委、市政府着手改造提升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接续产业,抓好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市区改造提升,破解环境污染治理、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发展难题,使铜川迈上了转型发展的轨道。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入分析铜川的资源、文化、区域等条件,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律和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征求国家部委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科学论证铜川转型的突破口。铜川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药王”这一文化品牌,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铜川市提出把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挖掘“药王”文化,发展关联产业,打响“药王”品牌,使铜川从“煤城”向休闲养生城市转变。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这一思路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全市形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上下联动聚合力 强化措施促转型

  近年来,国家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铜川市先后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中央财政给予了铜川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以省长、常务副省长为正、副组长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召开三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铜川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26个省级部门、单位先后与铜川市政府签订了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支持铜川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为推进铜川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铜川市委、市政府抓住难得机遇,创新措施,倾尽全市之力推进转型工作的开展。编制实施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成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围绕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目标,明确了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的主题和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总要求,提出并实施了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和建设能源、果业、装备制造、现代建材、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六大产业基地的重点任务。坚持每年实施十大转型项目,创新实行了重点工作模块推进,对每个转型项目模块由市级有关领导直接负责,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推进班子,集中人财物资源打攻坚战,推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以“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发展环境优化年”、“庸懒散”综合整治、“三进三服务”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调研等活动,推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全市干部中形成了进农村服务基层、进企业(项目)服务发展、进社区服务群众的良好局面,解决和落实了一大批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实际问题。

调整结构促升级 推动产业转型上台阶

  围绕产业转型,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要求,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针对发展腹地不足的实际,坚持走扩大内涵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4个市级工业园区和4个县域工业园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的决定》,加大了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和项目的引进实施,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强化园区的管理和考核。目前全市入园工业企业152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04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5 %,园区已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依托资源,彰显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坚持把发展循环型工业作为重中之重,依托煤炭,发展电力,做强铝业,做大水泥产业,打造了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灰渣用做水泥生产原料的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不断加强,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煤炭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改,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029.74万吨、增长26.3%。华能铜川电厂一期每年发电65亿度,可转化煤炭300万吨,投资100亿元的华能铜川电厂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年转化煤炭可达800万吨以上。铝业通过节能技改,电解铝产能达到25万吨,吨铝电耗下降20%。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特种水泥和水泥制品,水泥产量达到1948.66万吨、增长40.1%。积极承接东部陶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建筑陶瓷和新型工艺陶瓷,建筑陶瓷产能达到1700万平方米。三是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坚持把接续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无污染、效益好的接续产业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转型。宜君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探明储量亿吨以上,已布设探井70口,部分油井已试生产,今年产油将达10万吨以上,到“十二五”末可形成年产30万吨的原油产量,将有效促进铜川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投资4.13亿元的国华铜川阿庄49.5兆瓦风电场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总产值11.62亿元,声威、秦岭水泥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已建成投用,油页岩开发项目稳步推进。陕煤化PVC管材、西安重装煤矿机械、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旺旺食品三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接续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其中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非资源性产业比重达到1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在全市规划建设了18个现代农业园区,7个农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的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大会战,大力发展苹果、樱桃、鲜桃、核桃等特色果业,努力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全市鲜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17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5亩,苹果优果率达到83%,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铜川苹果、陈坪大樱桃、孟姜红鲜桃、宜君核桃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铜川苹果荣获中华名果称号,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加快蛋禽、奶牛等畜禽业发展,建成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和示范场14个,形成了大匠农科、明瑞果蔬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市畜禽规模化饲养率达到70%,大匠农科公司蛋鸡养殖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积极推进奶牛生产示范市创建工作,伊利耀州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已开工建设。围绕养生保健产业发展,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大力实施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10.5万亩,产量达到15.6万吨,宜君县和新区5个蔬菜基地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五是倾力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依托“药王”品牌,规划建设了“二园”(大唐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四区”(药王山、照金香山、玉华宫、陈炉古镇四大景区)、“四基地”(中国铜川中药材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基地),铜川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有力提升了铜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组建了市旅游集团公司,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药王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为“孙思邈学术医德养生思想传承基地”。组建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照金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展开,今年8月将全面对外开放。照金丹霞地质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玉华宫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陈炉古镇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陈炉镇被列为全国第三批改革发展试点城镇。中国中药材铜川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四大基地加快建设。铜川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2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8亿元,增长61%;文化产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34.4%,增速居全省第二。

四城联创治环境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按照“做大城市、做优环境、提升品位”的思路,加快西(安)铜(川)同城化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全面加快城市建设。一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构建大城市格局。通过八大工业园区建设,城市规划区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以坡头—新区—耀州区—董家河—黄堡—北市区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南市区重点做好新区开发建设和耀州区旧城改造,北市区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沉陷区滑塌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盘活了小城镇中的困难国有企业闲置厂房,着力破解城镇建设中的融资和土地两大难题。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农民实行统一搬迁,集中安置,统筹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加快农民进城落户进度,城镇化率已达到60.44%,居全省第二位。按照推进西(安)铜(川)同城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交通便利化、产业互补化、经济融合化为重点,主动融入西安大都市圈。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西安-包头城际铁路西安至铜川段“十二五”末将开工建设。铜川正在逐步成为西安大都市圈的能源建材供给地、产业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地。三是狠抓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把治理污染与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下大气力治理环境污染,持续开展了以水泥粉尘污染、煤烟污染、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关闭拆除了51条污染水泥生产线和100多家小石灰、小水泥、小造纸、小电石等“十五小”企业,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表彰。实施增绿碧水工程,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由2002年国家首次检测时的200天提高到现在的年均330天,最高达到334天,2012年达到329天,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通报表彰。在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了“四城联创”,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国卫已通过省考核验收,铜川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被中央媒体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变成了山清水秀天蓝地洁的宜居城市,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以人为本惠民生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铜川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同步享受到转型发展的新成果。一是坚持把就业再就业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公益性岗位,开展劳务输出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实施人才技能培训、职业培训等,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全面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3.5%。制定出台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决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工程,及时就高兑现各项增资政策,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城乡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29元,增长16.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7134元,增长17.4%,增速位居全省第五。城乡居民收入有望“十二五”末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努力改善住房条件。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使铜川形成了26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和沉陷区,2003年,铜川市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12万平方米,4.46万户、近15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锦绣新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三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编制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规划。城乡基础设施投资13.2亿元。拆除危旧建筑26万平方米。农村移民搬迁6658人,解决了3.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2319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76万人。全市落实社会救助资金2.25亿元,城乡低保10.23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85.3%,新农合报销比例81.3%,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安全校车全覆盖,建成公办幼儿园26所。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国家示范项目顺利推进。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个、标准化菜市场5个,新增82辆放心早餐销售车和10辆蔬菜直销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8%。社会治安满意率92.4%,铜川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通讯员:赵亚军、记者:王悦)


网络编辑:杨凌霄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