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治污天更蓝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02 08:3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铜川曾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铜川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市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摘掉了“黑帽子”,让铜川重现蓝天绿地。
  1993年,中央电视台曝光铜川是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2002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将铜川水泥污染列为全省四大突出环境问题之一。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分别实施了“环保375工程”、“市区煤烟污染治理”、“210国道及药王山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使铜川环境面貌逐年好转,成为全省环保和铜川工作的亮点之一。省长娄勤俭在出席2013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向中外媒体说:“铜川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年达标天从2003年的200天增加到2012年的329天。”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我市实现煤城不烧煤。1999年起在陕西设区市率先开展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将北市区、210国道南北市区连接带、耀州城区划定为改煤区,新区划定为无燃煤区。通过拆煤棚、堵烟道、搬煤台、改锅炉,实施气化工程,推广清洁能源,持续深化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市政府连续7年共对57750户困难居民发放了冬季取暖补贴,补贴资金共2160万元;连续4年每年拿出600万元用于推广水煤浆等清洁能源。全市共新建天然气、水煤浆锅炉182台,城市规划区394台燃煤锅炉实现全治理。
  实现水泥大市无立窑。我市共关闭拆除了24家企业的54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550万吨,在全国率先实现水泥生产大市无立窑。同时坚持“关小上大”,新建了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能由治理前的42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2000万吨,创造了“川口效应”和“声威模式”及集中资金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铜川经验”,实现了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多赢”。
  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设了北市区、新耀和宜君县城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2万吨,实际日处理污水4.1万吨,实现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督促柳湾水源地、桃曲坡水库、香山和太安自然保护区等周边24家工矿企业建设了35套废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5.6万吨,占到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能力的90%。同时,加大了城镇饮用水源巡查监管力度,积极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使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深化结构减排,关闭取缔了100多家落后白灰窑、石渣厂等重污染企业,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1238辆。加大工程减排,督促华能铜川电厂建设脱硫、脱硝工程和声威、秦岭等4家大型水泥企业的脱硝设施。狠抓管理减排,加强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以环保标准“倒逼”企业改造提升环保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审核。2012年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NH3)等4项污染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并在环保部和省政府的年度考核中获高分。
  目前,铜川这座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资源型城市实现了由“黑”变“绿”的华丽转身,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从2008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300天以上,铜川环保已经成为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记者:徐国玺)
网络编辑:杨凌霄
信息审核:杨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