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印台区苹果面积达到30.8万亩,占全市苹果总面积的30%;挂果面积18.3万亩,总产23万吨,实现产值8.05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8274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苹果产业已成为印台农业经济中占据资源优势最佳,生产规模最大,农民收入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但与我省洛川、白水等苹果主产地相比,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
一是生产规模偏小。洛川县苹果面积50万亩,占耕地的80%,产量达82.6万吨,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超过8000元。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之首。“洛川苹果”品牌价值逾30亿元。白水县苹果面积55万亩,其中挂果48万亩,年均产量55万吨,2012年达到53万吨。果业总产值25亿元以上,产业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而印台苹果面积30.8万亩,总产23万吨,同洛川、白水差距较大。
二是果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洛川县设有苹果生产技术办公室、苹果学院、果树研究所等专门机构,镇设苹果产业管理服务站,全县365个村村村有专业技术人员。曾经闻名全国的“强拉枝、大改型”等苹果四大技术就诞生在洛川。白水县建成绿色果品生产基地30万亩,有机果园认证基地5万亩,世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6000亩,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12000亩。而印台区仅有10万亩果园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500亩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000亩通过欧盟标准认证。部分果农只愿生产低档次传统果品,没有生产贴字苹果、有机果品等高档次果品的意识。2012年节日期间,9只装有机苹果每盒卖到300元,贴字苹果200元以上,而普通包装仅卖100多元。
三是贮藏能力有限,产业链条短小。据苹果产业发达国家研究,苹果贮藏能力应达到总产量的60%左右,才能支撑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印台区设施贮藏能力2万吨,仅占总产量的8.7%。由于储量不足而带来的即产即销、效益不高等问题突显。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果农在苹果采摘后,只进行套网、装箱等简单包装便出售,采后损失率高达20%。
四是品牌宣传力度不够。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5月发布的公告,“陕西苹果”原产地域范围包括洛川、白水、印台区、耀州区、宜君等全省27个区县,而铜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中心,与洛川、白水苹果同属优果区,但品牌形象却与洛川、白水差距较大,有些客商甚至把印台苹果贴牌后销售,说明印台苹果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