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城镇化都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增长潜力。山东烟台市致力于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近日提出了走“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模式,得到了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等6名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功能区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城镇化新模式结合了国内外经验和烟台本地实际,重点考虑了产业支撑、土地集约利用、注重烟台特色三个因素。即按照“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格局,以烟台6个国家级园区、10个省级园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00多个县域经济集中区为产业、人口聚集区,以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为服务功能和宜居功能区。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各类园区依托城镇、反哺镇村,把各类园区优先打造成烟台城镇化的领先和优势板块。据估算,今后8年烟台市城镇化可拉动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25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个百分点。
烟台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模式,基于功能区开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过多年摸索,烟台新型城镇化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是产业带就业,农民成工人。城镇化不只是“上楼”,不改变生产方式难以改变生活方式,不改变生产方式,不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就只能让这个地方成为城市的“贫民窟”。烟台工业化程度高,特别是园区数量众多,在推进城镇化时充分发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势,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让工业化为城镇化开道,让农民不再种地、不再打鱼,而是进城工作。1984年,烟台开发区刚设立时,还是一片荒滩,人口只有几万。经过近20年的发展,着力打造了机械制造、现代化工等5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吸纳就业14.6万人。以企业规模化带动城镇化,集中培育了28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95万人。仅富士康就吸纳就业近10万人,在市区西部崛起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
二是农民不进城,就地城镇化。城镇化不仅只有工业化一条路可寻,烟台城镇化之路是“多轮驱动”。让老百姓变成有“事业”的城里人,农业产业化是必行之路。烟台的龙口、莱州、栖霞、蓬莱等地都推行农业产业化。农民不再是种地的农民,而是工作人员。中粮君顶酒庄有限公司在1999年,开始推行公司带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酿酒葡萄种植产业,由农民出让土地、劳务、生产技能,企业出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科技投入。农民把土地租给公司,每年不仅赚取租金,还可在公司上班、拿工资。种出来的葡萄好,还会有奖励。
三是山村变城市,县级市崛起。“让山村变城市,把城市建在大山里”,烟台的县级城市正在加快崛起。龙口市南山村以“强区带动、强村带动、强企带动”加快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位于南山村的南山集团就确立了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南山集团现辖南山工业园、南山东海旅游度假区、南山旅游区三个园区,20余个居民生活区,近60家企业,总面积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3万,拥有铝业、纺织服饰、金融、房地产、旅游、教育六大核心主导产业。海阳市以筹办亚沙会为契机,高标准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分别是2006年的2.4倍和1.7倍,一举跨入中等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