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治污换来“铜川蓝”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02 10:3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截止11月30日,我市共收获258个优良天。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天,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的8.4%。进入采暖季,我市11月份的优良天数更是高达25天,位居关中五市第一。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对于曾经饱受过污染苦痛的铜川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从“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省长向世界讲述“煤城”转型发展改善生态


  铜川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过去因重生产轻生活,导致污染严重,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2000年前后,210国道两边遍布小水泥厂,厂里的机器一开,大片大片的灰色粉尘就弥漫整个川道,老百姓用“走路眯着眼,上街打着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因为污染,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驰名中外的锦阳川辣椒,因其检验不合格而停止了出口。因为污染,在当时的广交会上,有人通过化验,在铜川的辣椒和大蒜中检出了水泥的成分,使这一拳头产品的订单立即大跌。因为污染,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蓬头垢面,失去了应有的光泽,从而引起文物专家的屡屡投诉。而污染最主要的受害者,则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老百姓。
  面对水泥粉尘和煤烟污染的切肤之痛,铜川更知治污之重。我市坚持把改善环境贯穿转型发展始终,在治理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不断优化更新发展理念、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2009年以来,我市抓住一系列政策机遇,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把治污降霾、消除“心肺之患”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忍痛舍利向支柱产业开刀,硬手硬法控烟减煤,千方百计抑尘增绿,系统化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换来煤城铜川天蓝风清。
  9月22日,省长娄勤俭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时作主题发言。在主题发言中,娄勤俭从讲述“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使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濒危鸟类朱鹮繁衍生息的成功实践切入,介绍了陕西利用清洁能源的做法和成效。这是对我市近年来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成效的高度评价,是对我市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环保倒逼支柱产业在升级换代中减污


  水泥是铜川的优势支柱产业,水泥粉尘也成为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源。我市综合运用国家政策、排放标准、污染减排等环保倒逼措施,实施了“川口突破”“国道攻坚”和“药王山围歼”工程,关闭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淘汰任务。声威水泥背靠矿山阶梯式开采和建设,创造出“七节一减”的“声威模式”,引领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全市水泥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6家,产能由420万吨增加到2613万吨,粉尘从13万吨下降到6万吨,实现了支柱产业在污染治理中脱胎换骨和飞速发展。

 
非煤矿山在集约生产中降尘


  面对石渣、白灰、坩土等非煤矿山的无序开采和粗放生产,我市强行关闭拆除了辖区内所有违法石渣厂、电石厂、白灰窑和坩土矿。依法综合整治,按照规定区域、规模、工艺和排放标准,全市确定了年产300万吨石渣、100万吨白灰的产能规模,高标准整合建设了5条石渣生产线和4条白灰生产线,非煤矿山无序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走上了集约化生产路子。


城市在告别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中减煤


  面对城市集中供热滞后的现状,我市对建成区内的523台燃煤锅炉全部改烧天然气,特别是在远离市区的四大矿区建设了大型贮气站,矿区产煤不烧煤,城市用煤量大幅下降,连续9年对8万户困难群众实施取暖补贴,收到了较好效果。工业生产气化率不断提高,陶瓷业烧制“煤改气”,使成品率由20%提高到95%以上。


企业在率先引领中减排


  我市还发挥中省大企业自觉践行环保的领头羊作用,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在省内率先完成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氮燃烧、烟气脱硝、超净排放改造,低于天然气排放浓度,不仅为减排做了示范,也为华能电厂二期项目建设腾出了容量;在西北首推水泥企业深度减排奖励机制,6家企业12条生产线实现脱硝全覆盖,氮氧化物浓度比2014年再降25%;铜川铝业果断淘汰了污染严重的400台自焙电解槽,并带动催生了30万吨铝镁合金、20万吨航汽铝加工和15万吨工业铝型材项目,延伸了产业链。


合力在“铜川环保行动”中抑尘


  从老百姓对好空气“天天要、要天天”的热切期盼,到市长在“两会”上“天天数、数天天”的庄严承诺,再到一线人员“天天抓、抓天天”的日夜奋战,“治污降霾”成了领导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媒体监督、社会参与,联合向污染宣战,凝聚成“铜川环保行动”。17个治污降霾公安检查点、23支乡镇街办巡查队、2870人的1500个治霾网格常年全天候值守,网格+微信全视角监管道路、工地和焚烧秸秆、垃圾等分散污染源;工作力量不断加强,为环保部门抽调了40多名人员,在机构改革中又增加了27名编制;监察牵头,约谈问责治污降霾工作不力的区县、乡镇和部门领导,去年以来约谈相关单位和企业主要负责人23人次,问责26人次,173人被训诫。铜川举全市之力抑尘。

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变绿


  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铝业走向深加工,是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的循环产业链。该园区建成了总投资24亿元的30万吨美鑫碳素和10万吨铭帝节能铝型材项目,投资86亿元的30万吨铝镁合金及动力站项目正抓紧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已具雏形;红色照金、养生药王、冰雪玉华、陈炉古镇等形成全域旅游精品,去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特色果业等接续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8%,高于传统支柱产业4.1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以上,非资源型替代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0%以上;构建“三河、六园、多带、一圈”的城市绿色网架体系,扩充环境容量,每年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人均公用绿地达10.24平方米。


让大美铜川蓝天更多


  近年来,我市通过综合施策,统筹治理,建成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铜川入选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朱鹮首次在秦岭以北成功繁育。
  11月3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副省长张道宏在讲话中给予铜川环保工作高度评价。他说,本次会议之所以选在铜川召开,是基于铜川市委、市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煤城不烧煤,水泥大市无立窑。从一座“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变成了朱鹮飞来眷顾之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为我省向纵深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积累了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铜川的经验是真经,其他地方可组队前来学习,将铜川经验复制、推广。
  “治污降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高,没有最高。我市将以更高标准、更硬措施,驰而不息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让大美铜川蓝天更多。(记者:王悦)


网络编辑:张彦龙
信息审核: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