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有序推进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6-02-08 08:3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2015年,铜川市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在稳增长中推进产业转型。在传统支柱产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实现生产总值324.54亿元,增长8.8%,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开展了项目观摩、国企进铜等活动,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2.7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121.8%。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工业稳增长12条措施,稳煤救铝增电销水泥,铜铝公司120台电解槽复产,4大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70.4%。出台《进一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施意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等接续产业实现增加值12.54亿元,增长10.5%。董家河园区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5.2%。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阿庄风电、天辰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旅游持续升温,照金冰雪产业激活了“白色经济”。实施重点旅游项目39个,完成投资12.7亿元,马咀田园、申河湿地、哭泉梯田等乡村旅游逐步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2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61亿元,分别增长22.2%、22.4%。逆势中实现了转型不失速。周陵园区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示范基地。水果总产73.02万吨,增长5.7%,建成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区3个,全国“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在铜川召开。
  二是在优环境中推进城市转型。坚持抓大件、强基础,新区九州东道、西环线北段建成通车。南市区集中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铜川植物园建成开放,占地188亩,成为城市的一叶“绿肺”。新增城市绿地2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在全国爱卫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徒步街巷现场管理步入常态。黄堡重点示范镇和照金、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快,完成投资5.9亿元。2个部级、20个市级美丽乡村和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顺利。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多措并举治污降霾。完成了华能照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拆除燃煤锅炉223台,新建天然气锅炉141台,淘汰黄标车1513辆,新增天然气用户9000户。实施了3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植树造林13.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1.68平方公里。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9天,较上年增加40天。出市断面水质达到IV类标准。繁育出铜川籍朱鹮16只,娄勤俭省长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推介了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效。
  三是在惠民生中促进社会转型。民生支出73.01亿元,较上年增加6.2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9772人,登记失业率3.34%。为8.2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2.15亿元。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即时结报,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保障和疾病应急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成保障房13240套。解决了3.26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1.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王益区整体脱贫。耀州区(新区)、宜君县、王益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认定和省级“双高双普”评估验收,中小学教育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建成社区服务项目26个。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审结果列12个西部申报城市第一。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6875套,实施体育惠民工程74个,实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耀瓷文化园区和药王山民俗养生文化展示区两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四是在促改革中深化体制机制转型。45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铜川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全国公车制度改革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新登记市场主体8504户,增长46.8%,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50.2%,提高1.6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成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县以下公办医疗机构全覆盖。完成了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重组秦岭水泥、陕西燃气集团重组市燃气公司,盘活了铜变集团、西北耐火材料公司资产。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PPP融资模式,推广实施经验在全省作了交流,市汽车客运综合总站、耀州区“美丽乡村”气化工程、南市区集中供热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与美国约巴琳达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铜川“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网络编辑:陈小青
信息审核:陈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