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煤城”铜川华丽转身打造渭北生态“绿肺”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5-09-10 17:4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多年来,铜川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工矿区生态环境遭受冲击、植被保护面临挑战、部分区域性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一度以来,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铜川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近年来,铜川坚持科学发展,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养生休闲城市,始终把林业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铜川全市植被覆盖度呈逐年增加、植被覆盖结构明显好转、植被固碳量明显增加的趋势,实现了林业生态由局部脆弱到明显好转、由整体稳定向良性发展的重大突破,铜川成为了渭北地区名副其实的一叶“绿肺”。“十二五”时期,全市林地面积由190.89万亩增加到198.98万亩,净增8.0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4.8%提高到46.5%,朱鹮、灰椋鸟、黑鹳等鸟类在铜川栖息繁殖。目前,在铜川沮河流域经常能观测到的朱鹮有50多只,在野外成功繁育出的“铜川籍”朱鹮已经达到16只。中国秦岭以北朱鹮野化放飞和繁殖在铜川取得成果,是铜川长期不懈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日益向好的有力见证。
  一是造林绿化,实施生态修复行动。依托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明确责任,把任务落实到区县、乡镇和林场,把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科学规划,规范栽植。五年来,全市林业重点工程累计人工造林33.28万亩。围绕城市扩绿、荒山披绿、流域植绿、道路林荫和家园绿化,推进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流域绿化、景区绿化和家园绿化“五大工程”,北市区直观山坡造林2万亩,建成城市绿地广场12处,南市区栽植大树12000余株,建成绿地公园、广场6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4平方米。建设包茂高速、210国道绿色长廊168公里,县、乡公路绿化981公里,绿化率69.4%。完成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流域治理3万亩,河渠绿化319.4公里。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等主要景区绿化6000亩。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19个,市级园林式单位135个,建成“三化一片林”示范村37个。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年均植树200多万株,市级机关干部栽植的“公仆林”、企事业单位职工栽植的“曙光林”已成为城市片林和市民休闲养生的生态公园,城乡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铜川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宜君县、耀州区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区)。
  二是依法管护,实施生态保护行动。为了保护生态,铜川在增加植被保护的同时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清风”“亮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盗滥伐林木行为。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和占征用林地审核制度,加强林地、林木保护,并对全市577棵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和档案管理。加大对朱鹮、黑鹳等“国宝”级野生动物保护,改善栖息环境,打击盗猎行为,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全面发展。铜川坚持每年修复湿地1万亩以上,采取机械围栏、种植水生植物、退耕还湿、严格建设用地等措施,严格保护湿地。目前,铜川的赵氏河湿地玉皇阁水库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天鹅湖”,沮河湿地玉门川成为朱鹮等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三是壮大产业,实施生态富民行动。把干杂果经济林建设作为国土增绿、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具体要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示范带动以及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稳产增收,“十二五”期间,铜川全市干杂果经济林从87万亩发展到122万亩,年产值5亿元以上,建成了一批千亩示范基地、百亩示范园和示范村、示范户,农民人均干杂果收入1206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四是深化改革,实施生态助力行动。从2009年开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经5年,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近年来,我们把解决遗留问题和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作为重点,制定了《铜川市集体公益林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维护林农利益,调动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对主体改革中存在的权属不清、林地未到户等问题重新摸底、分门别类、结合实际、化解纠纷、逐件落实,林地确权率和发证率逐年提高,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深化配套改革,成立了区(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林木林地规范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全市林下经济从无到有、健康发展。采用林药间作、林苗套种等模式,发展油用牡丹3000多亩,种植药材2万多亩,定植苗木20余万株。林副产品加工方兴未艾,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养猪等示范大户,带动了群众增收,为促进生态富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编辑:刘瑞
信息审核: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