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坚持转型统领 系统推进精准发力

———2015年铜川转型发展综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6-01-22 09:1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转型发展是铜川的头等大事,是总纲,抓住纲,才能提纲挈领,精准发力,全面开创铜川系统深度转型发展新局面。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追赶超越,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稳增长中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是基础”,只有产业稳,转型才能行稳致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产业发展受阻、接续产业发力不足的形势,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三稳两优”部署,坚持稳转结合、以转促稳、精准发力。去年一季度末,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转型发展的“形”和“势”,提出稳字当头、挖潜增效、改革加力的思路,出台了稳工业增长12条措施,稳煤、救铝、增电、销水泥,铜川铝业240台电解槽全部修复,120台复产,从五月份起经济止跌企稳回升。在全年“中场”的关键时刻,市委认真总结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强化定力、清醒有为、速稳质优”的工作要求,抓项目支撑、园区承载、三产联动,经济呈现出月月好转、逐季向好的态势,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户,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提高了5.3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国华铜川阿庄风电项目、中广新能源耀州生态农业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运行,开创了铜川新能源利用的先河。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市农业局被认定为“2015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照金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被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天辰、雅荷、海升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全面推进,全国“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旅游持续升温,照金冰雪产业激活了“白色经济”,马咀田园、申河湿地、哭泉梯田等美丽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22.2%和22.4%。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三产,商贸流通企业达到2800多家,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3.67%,GDP增长8.8%,逆势中实现了转型不失速。


  在优环境中推进城市转型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转型发展要从做靓环境做起。坚持抓大件、强基础,把修路、架桥、装灯、栽树作为“主业”来强力推进,铜黄高速全线通车,铜旬高速全面完工,210国道加宽段、九州东道、华夏南道建成通车,耀旬二级公路被评为优良工程。龙潭水库大坝枢纽开工建设。在增量绿色上,我市大力实施城市、道路、流域、景区、家园“绿化铜川”五大工程,全年植树造林13.26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10.5%,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建成了占地188亩的铜川植物园,填补了历史空白,成为城市的一叶“绿肺”。在美化亮化上,建设了1958城市雕塑,对城市重点路段及部分建筑物亮化设施进行了提升,城市“味道”更足,夜市经济日趋活跃。健全完善了徒步街巷、网格化等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在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暨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现场会上,代表73个新命名城市作了经验交流。扎实开展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推动水泥产业在升级换代中减污、整合非煤矿山在集约生产中降尘、大企业在示范引领中减排、城市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中压煤、“人努力”在落实铜川环保“铁十条”中降霾。完成了华能照金电厂两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拆除燃煤锅炉223台,淘汰黄标车1513辆,红旗社区“网格+微信”监管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年收获269个蓝天,排名关中五市第二,较上年增加40天,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铜川召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铜川转型、生态改善进行了多次报道。去年9月22日,娄勤俭省长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在主题发言中讲述了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朱鹮繁衍生息的成功实践,让铜川形象走出了国门。


  在惠民生中促进社会转型


  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越是在经济下行时期,越要重视群众的获得感,越要办好民生实事,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34%。健全社保托底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到了应保尽保。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即时结报,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保障和疾病应急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15个,农村幸福院30个。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精准发力促进就业创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暨西安交大电子商务创新与实践铜川基地正式运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4%。实施了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等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10.5%。全面推进“双高双普”和“教育创强”,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启动实施“崇德尚善 翰墨铜川”中小学德育行动计划。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择校热、大班额得到有效遏制,11所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面完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了医疗责任保险与第三方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全省卫生计生信息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审结果列12个西部申报城市第一。耀瓷文化园区和药王山民俗养生文化展示区两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四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体育、残疾事业、老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制定了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我市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时时刻刻都是关键期的理念,经常抓、抓经常,把没出事当出事来整,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大巡防,坚持警力上街、警力上路,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成为常态,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强化源头预防,搭建了市县乡三级信访网络平台,有效化解了信访积案,实现了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零集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在促改革中深化体制机制转型


  体制机制转型必须走好改革这盘棋,切实增强改革精准落地能力。市委召开了9次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及时贯彻中省改革会议精神,研究重大改革方案38个,全年确定的45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全国公车制度改革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中省取消和下放的323项审批事项全部承接到位,取消和下放市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60项,精简率38.5%。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及1579个事业单位分类、乡镇撤并等工作。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504户,增长46.8%。农村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完成了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重组秦岭水泥、陕西燃气集团重组市燃气公司,盘活了铜变集团、西北耐火材料公司资产。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PPP融资模式,推广实施经验在全省作了交流,市汽车客运综合总站、耀州区“美丽乡村”气化工程、南市区集中供热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40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8%。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铜川“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记者:张长江)


网络编辑:马震
信息审核: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