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财政:一路阳光一路歌

———“十二五”铜川财政发展综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6-01-18 08:5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了重要贡献,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铜川财政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3.91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107.9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7.99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67.77亿元,增幅达到13.67%。“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390.31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248.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74%,民生和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争取各类中省专项资金274.47亿元,占“十二五”财政总收入的141.55%、财政总支出的70.32%。其中:中省下达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15.8亿元,有力支持了铜川经济转型发展。


  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加快支出进度作为稳增长、保民生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加大财政专户资金清理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减少结余结转,2015年全市共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3.49亿元,占2014年底财政存量资金结余的90.05%。“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进度均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97.38%,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五年来,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10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2亿元,年均增长15.67%;文体传媒支出由2010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5亿元,年均增长21.17%;科技支出由2010年的223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3万元,年均增长25.71%;公共安全支出由2010年的2.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76亿元,年均增长12.68%,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有关精神,“三公”经费大幅下降,由“十一五”末的8965万元下降至“十二五”末的4260万元,年均下降13.83%。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坚持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0%以上,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314.77亿元,民生保障实现了由原来的“保基本、广覆盖”逐步向“重统筹、多层次,建机制、顺体制,严管理、可持续”的转变。“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末,各项民生支出保持了较高增幅,医疗卫生由3.55亿元增加到8.16亿元,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施了财政补偿政策;教育支出由7.91亿元增加到18.1亿元,实现了教育生均经费补助、贫困生资助和营养计划“三个全覆盖”,山区学校取暖工程被中央电视台以题为“学校取暖工程让山区课堂不再冷”予以报道;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6.57亿元增加到11.55亿元,提高了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增长,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文化传媒支出由1.44亿元增加到3.75亿元,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累计投入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2.04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支持发展措施有力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先后出台了《铜川市财政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川市促进“四上”企业发展奖励办法》和《铜川市财政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暨中小企业股权投入管理办法》等办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一是重点扶持产业园区和主导产业。五年来,累计投入4.99亿元支持“两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投入1.84亿元用于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了重点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引导信贷资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五年来,累计落实贴息资金3406万元,扶持企业124户,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为经济加快发展“输血降压”。三是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2013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制定出台了我市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综合奖励资金等四个管理办法,搭建了节能减排综合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4个平台,2014年完成五大类32个典型示范项目投资26.9亿元,2015年完成30个典型示范项目投资25.7亿元,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赢得财政部、发改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财政改革破冰前行


  五年来,铜川财政始终站在创新前沿,大胆探索,甘当“试验田”,在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上创出了新路子。一是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完善了市级工业园区、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其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制度改革,出台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四挂钩管理意见,对沉淀两年以上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清理,让“沉睡”的资金活起来,推动铜川转型发展。二是财政改革协调推进。在市县两级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和所有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制定出台了《铜川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铜川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审核拨付暂行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出台了《铜川市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全面推行财税综合服务大厅建设,在增加财税收入、堵塞税费征收漏洞的同时,提升了财政管理绩效。三是监管职能明显增强。对全市403家单位分别实施了会计监督检查、专项资金检查和项目稽查,共收缴入库(户)资金589.62万元。完成评审项目285个,审减资金3.81亿元。严格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资产处置金额共计1.7亿元,其中调拨资产7393.54万元,报废处置资产9626.17万元,处置收益共计1594.69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组织开展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


  带好队伍树好形象


  队伍建设事关财政事业发展成败。“十二五”期间,围绕国学、政治、经济、艺术、健康等内容,积极开展“人才兴财”大讲座和“书香财政”读书活动,学习先进财政管理理念。鼓励干部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全局90%以上的干部取得了本科以上的学历,在职研究生比例达到20%以上。以“人才兴财”大讲座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班90余期,培训干部8913人次,营造了学业务、比技能、争一流的浓厚氛围。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王庆阁副主任观摩我市财政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时,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王范儒用“新颖、精彩、震撼、有意思”9个字给予充分肯定。以“树财政新风、创一流服务、建一流机关”为目标,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文明用语,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在办公大楼走廊、过道悬挂廉政书画作品,办公电脑设置廉政警句格言,用《铜川财政干部廉洁从政十不准》从严要求干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政风行风评议优秀单位。大力开展财政文化建设活动,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体育、文化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丰富了财政干部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成功伴随艰辛,付出总有回报。五年来,铜川财政获得中省市各类荣誉130余项,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记一等功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成绩已属过去,未来更需努力。铜川财政人将会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继续诠释永恒、执着、平凡的丰富内涵,书写不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记者:段海洲 通讯员:张杰)


网络编辑:马震
信息审核: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