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绿色成为大美铜川的主色调

——“十二五”铜川林业生态建设综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6-01-17 08: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开栏语:“十二五”是拼搏奋进的五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优环境,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路子,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五年的奋进,成绩来之不易。为展示成绩,总结经验,谋划未来,本报从今日起特推出“辉煌‘十二五’铜川新成就”专栏,全面报道“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采取的措施、发展的状况、取得的成绩,鼓舞和团结全市干部群众,顽强拼搏,为建设转型铜川、富裕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期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围绕“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生态建设战略,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依法管理森林资源,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82.6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3.48万亩,飞播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8.2万亩,森林面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高。
  2015年,全市森林面积198.9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了8.1万亩;森林覆盖率46.5%,比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比2010年净增了40万立方米。2013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连续三年高于300天,彻底摘掉了“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的帽子,铜川大地主色调由黄变绿,发生了山在变绿、水在变清、人民群众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的巨大变化。

 
  造林绿化稳步推进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完成造林19.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5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0.6万亩;落实管护面积305.6万亩,划分责任区343个,落实专兼职护林员425人,设立管护站58个;木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森林功能逐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趋稳定。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其中宜君县被列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项目建设示范县,全市完成工程造林29.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3万亩,封山育林14.5万亩,使大面积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7.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万亩,荒山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向27万退耕农民发放补助资金8475.6万元;完成巩固成果核桃经济林建设项目14个,新栽8.46万亩,改造10.47万亩,培训农民1.95万人;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耀州区实施了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及亚行贷款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完成试点造林面积3.38万亩。
  重点区域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突出身边增绿,高点起步、高标准设计,普遍采用大规格苗木栽植、专业绿化公司施工,开展了以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家园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绿化铜川五大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4.28万亩,城市周边直观山坡形成景观化,主要通道沿线建成百里绿色长廊,景区绿化效果得到提升,人居区周边环境增绿效果明显。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公仆林”“曙光林”等纪念林栽植活动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035万株,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2%。

 
  资源保护富有成效

 
  森林资源管理不断规范。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坚决实行天然林商品性禁伐,规范简化了农民自用材审批程序,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五年实际采伐蓄积量3.9万立方米,占计划采伐量的32.6%。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依法审核报批征占用林地23起198.8公顷,其中永久占地19起182.5公顷,临时占地4起16.3公顷。完成了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全市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步入正轨。
  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完善防火预案,积极组织扑救,森林火灾成灾率低于省控指标。坚持依法治林,组织开展了“春季攻势”“绿盾行动”“百日执法”等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案件329起,结案率100%,打击处理不法分子330人,挽回经济损失358.42万元。完善了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下降到0.66‰,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7.89%,测报准确率达到97.62%,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省控指标,实现了减灾控灾目标。加快了太安、香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成立了管理机构,保护区面积达到62.64万亩,占全市面积的10.76%。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2.5万亩,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稳步推进,全市8.55万亩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湿地功能恢复明显。黑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稳中有升,2013年7月及2015年4月国家林业局两次成功在沮河流域野化放飞朱鹮62只,繁育小朱鹮14只,生存状况良好。建立完善了577株古树名木的档案资料,明确了管护责任,落实了保护措施。

 
  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多。
  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22万亩。开展经济林示范基地、标准园、专业乡村创建和科技示范户、技术带头人评比活动,改造核桃低产园46.8万亩,经济林管理水平提高,提质增效明显。2015年干杂果产量达到2.18万吨,产值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346元。宜君县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核桃之乡”,宜君核桃获得国家“地理坐标”保护标识。
  苗木花卉、林下种植发展有序推进。由国有育苗为主转向群众育苗为主,涌现出育苗专业合作组织16家,苗木种类多样,苗木规格提升,育苗生产趋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2015年苗木产量达到4265.5万株,产值3468万元。以中药材、苗木、油用牡丹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产值1200万元。
  森林旅游健康发展。全市现有森林公园3处,面积16.8万亩,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初步形成照金红色游、香山佛教游、药王养生游、陈炉陶瓷游、玉华避暑游、云梦道教游、福地山水游、玉门湿地游等格局,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122%和276%。
  项目建设逐步规范。林业投资总量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各级累计投资5.6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1.7%。先后争取到中、省项目20多个,争取到中、省投资5.1亿元。项目建设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认真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亚行贷款造林、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项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焦坪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落实了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森林质量得到提高,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升。

 
  生态文化深入开展

 
  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围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制作了“绿色崛起”专题片,编印了《绿色铜川》、《古树名木》画册,举办了生态摄影书画展、生态笔会等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开展了丰富的森林体验活动;建成了铜川植物园,引进栽植各类植物500余种,丰富了我市生态文化内容。
  积极开展绿化模范创建活动。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君县和耀州区也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王益区2012年获得省级绿化模范县称号后,2015年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县已通过省级预检,待全国绿委审批。印台区也在积极申报省级绿化模范县。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绿化达标单位”的有168家。

 
  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市防火办升格为县级建制,组建了市级专业消防队。加强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充实了森林公安人员,实现了森林干警新老更替。设立了铜川市朱□保护工作站、铜川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铜川市植物园管理处等机构,将铜川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从铜川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分离。各区县的绿化办、防火办、森防站、动管站等机构进一步规范,宜君县核桃研究所挂牌成立。
  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升。实施了焦坪重点火险区二期、三期综合治理项目,在重点林区装配摄像头36个,建立视频监控中心5个,改建防火了望台16座,配备防火车辆15台,购置防火器材460套,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太安、哭泉派出所实现了标准化建设,森林公安的指挥通讯、网络信息、刑事勘查取证等能力明显提升。建成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5个,测报点68个,设立野外监测标准地24个,病虫害防控能力得到加强。(记者:刘冰剑)

 


网络编辑:张彦龙
信息审核: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