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毁路难行、土窑和石板房居住破旧......这是宜君县洛河西岸9个行政村过去给人的印象。目前,这几个村水泥道路通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已凸显出新农村均衡发展的新气象。
一年前,针对洛河西岸落后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宜君县委高瞻远瞩,做出了加强洛河西岸贫困带三年帮扶工作的《决定》,县政府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整合资金全力抓建,并要求各职能部门倾斜政策、加大投入,以3年集中抓建推进全县均衡发展,着力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助推全县脱贫致富。正如宜君县委书记刘冲所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紧紧结合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会议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培训班、在陕西视察调研、在贵州扶贫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立足宜君实际,深入推进精准脱贫,确保全县够格建成小康社会。”
帮扶机制已成为常态化
县委、县政府在做出《决定》和《规划》后,明确县委副书记牵头负责,乡镇书记、相关部门主要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坚持每周听取工作进展情况一次、半月调度一次,每月督查一次,每季度“会诊”一次,及时了解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措施。目前,针对洛河西岸抓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已形成了部署、研究、督查、评价等一系列推进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与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建立起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与贫困村,县级部门包村干部与贫困户包扶工作“两个全覆盖”,帮助谋产业、引资金、上项目,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撤兵”。 各相关乡镇已形成了抓建工作新常态。
帮扶工作初显成效
2015年,洛河西岸帮扶工作第一年,宜君县整合资金1445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670万元,部门资金775万元,着力抓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道路交通建设等,极大推动了杨柳塬、梨洼坪、桃村、思弥、白沟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14年9月,雷塬办事处尧家塬至吉士堡砼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建设长度为3.7公里,总投资21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7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杨柳塬村吉士堡、尧家塬两个村民小组254口人的出行条件,对加快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2015年,洛河西岸新修水泥路9.4公里,硬化巷道6.9公里,实施了杨柳塬、梨洼坪村人饮及灌溉项目,为7个村实施危房改造63户,为5个村配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台,实施土地治理310亩,设计造林面积5718亩,新建苹果园2496亩,扶持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206户,发展肉牛养殖大户3户、养羊场1个。如今,经过宜君县密集式的帮贫解困攻坚战,村内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墙壁粉刷,还修了广场,装了路灯,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了幸福院。在富裕户带动下,部分村民们开始流转土地栽植苹果树。还有人依托山村美景乡愁,准备筹建农家乐。
精准扶贫模式基本形成
洛河西岸是宜君县典型的贫困落后区域,通过县委、县政府的集中抓建,长效帮扶机制已经建立,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县委常委会研究坚持每年县财政收入的5%不少于1000万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包抓、部门包扶,项目整合、财政保障,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效应得以凸显。坚持统筹规划,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结合,有效解决当前和长远的发展问题。立足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将果蔬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三大产业相结合,通过产业补贴、基础配套等扶持形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洛河西岸聚集,初步形成了施策精准化、抓建集中化、资金整合化的长效扶贫工作机制,为全面铺开的脱贫攻坚工作探索经验、树立样板。
洛河西岸,既是宜君扶贫工作的掠影,又是精准扶贫的试点,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行地,必将对全县全面脱贫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郑敏 汤小民)
链接: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601/14/t20160114_8276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