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区县快讯

王益区:产业兴村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华章

来源:王益区 发布时间:2025-11-24 16: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以前种桃靠经验,现在有技术指导、有品牌加持,去年光卖桃就收入近2万元!”孟姜塬村桃农史大哥的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常家乐’苹果通过电商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亩均增收2000多元!”常家河村果农李大姐的话语中透着自豪。行走在王益区的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处处都能感受到“十四五”期间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黄堡镇:多元融合铸就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全镇形成‘北塬苹果、东塬鲜桃、南塬花椒、川道建材及食品加工’的特色产业格局,今年更是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这是多年来奋斗的成果。”黄堡镇农业领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据悉,黄堡镇4.27万亩耕地中,特色作物种植占比超四成,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11个村已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覆盖,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

在孟姜塬村有机示范桃园里,“高接换优”“Y”字形建园技术让600余亩桃园焕发新生。“通过技术改造,挂果后亩均产量比老园提升50%以上,桃农人均收入达1.88万元。”村党委书记王晓梦指着枝头饱满的桃果介绍。同时,村里不仅建成了文化主题展示馆,开发30余种桃IP文创产品,还打造了“网红书记”直播IP,通过100多条趣味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让“孟姜红”鲜桃走红网络。首届“桃 BA”青年篮球公开赛共吸引96支队伍参赛,带动鲜桃展销供不应求,形成“体育+农业+文旅”的创新模式,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

文旅产业融合让发展动能更足。黄堡镇不仅培育了林麝养殖、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同时建成了红薯分拣加工车间、果品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还沿黄环公路打造“院墙变画布,空地变花园”的人居环境,将万亩桃园、秦人村落等串珠成链,构建起“桃红菊黄薯飘香,生态旅游引客忙”的农文旅产业图景。“年底前我们将完成桃饼糕点生产线、果品冷藏库等4个项目建设,以完善精深加工、冷链储存、新品种引进强链补链。力争三年内区域品牌溢价提升20%,核心区亩产值突破2万元。”黄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王家河街道:科技赋能激活苹果产业新动能

“三月梳枝、五月套袋。”果农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果树美容”作业成为每年开春以来王家河街道千亩苹果园的固定模式。近年来,王家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争取财政衔接资金12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园350亩,改造老旧果园750亩,辖区果园面积达8000余亩。同时通过多场次专家面对面宣讲、技术培训,让100名果农从“力工”变身“技工”,全镇年产优质苹果1.6万吨,年产值超9600万元。

科技赋能让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我们推广‘三新’建园模式,引进秦脆、瑞雪等新优品种,应用矮化密植技术,配套3000吨冷藏库解决保鲜难题。”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介绍道。持续提升苹果产量和质量的同时,王家河街道建设智慧化果园平台,整合种植、分选、冷链、直播销售等全产业链资源,实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机统一。在“互联网+”助力下,“常家乐”品牌通过电商直播、农高会展销等渠道走向全国,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黄堡镇的多元融合与王家河街道的专精发展,是王益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王益区聚焦优势产业,通过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推动农业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变,乡村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先后涌现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陕西特色魅力乡村等一批先进典型。王益区以特色产业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


网络编辑:张泽灵
信息审核:路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