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石头,可算落地了!”不久前,在印台区金锁关镇,61名农民工代表将一面锦旗送到区司法局。锦旗上,“公正调解暖民心 为民解忧显担当”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持续半年的欠薪纠纷终于化解,工友们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是印台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多元调解机制筑牢基层治理防线的一个生动写照。如今,行走在印台城乡,从特色鲜明的城区调解室,到扎根一线的村社调解小组,各类调解力量如星火汇聚,织就一张基层善治网,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从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日常。
机制创新 织密源头防控网络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印台区司法局立足区情,创新建立“1+2+4+X”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调解体系。“排查要像‘扫雷’般细致,化解须如‘绣花’般精准”,这已成为印台调解员的共同信念。通过“常态化排查摸隐患、精准化研判分等级、靶向化化解定责任”的闭环管理,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于萌芽。今年以来,全区114名人民调解员累计排查4000余次,调处纠纷480件,成功率稳定在98%以上,以扎实工作守护了百姓的“平安指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去年底,李某等61名农民工被某装饰公司拖欠工资41万余元,公司负责人却不知所踪。金锁关司法所接报后,立即启动“司法行政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一场“护薪”行动迅速展开。司法所牵头协调,人社部门核查劳动关系,公安机关查找企业踪迹,文旅部门约谈相关景区,公职律师提供法律支持。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景区先行垫付责任后,调解员又以“法理+情理”双线疏导,最终促成景区全额支付工资。法院同步完成司法确认,为农民工权益加上“法律锁”,让公平正义高效实现。
品牌引领 专业服务温暖人心
“调解工作既要恪守法律底线,也要饱含为民深情。”印台区着力培育一批接地气、有公信力的调解品牌,让专业力量沉到基层,把法律服务送到身边。“小成说事室”“群议坊”“老唐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品牌应运而生,王小成、裴爱玲、唐崇山等调解员以真心换真情,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红土镇“小成说事室”的调解员王小成,自创“1355”说事法,以“和为贵”为核心,遵循三项原则,通过五个步骤、五种方法,成功化解535起矛盾纠纷。今年清明,金华山村闫某通过“印台平安通”求助,称祖坟被村民肖某误推,双方剑拔弩张。王小成火速上门,以“换位思考法”引导肖某将心比心,最终使其恢复墓地并诚恳道歉,两家重归于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曾耗时四月、往返十余次,成功化解一家水产养殖企业与村民的地界纠纷。如今企业不仅正常经营,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分红,企业负责人专程送来锦旗致谢。今年以来,“小成说事室”已为群众追索劳动报酬27万余元,满意率超过98%。
“遇事故,找老唐!”在印台,退休司法干部唐崇山的名字,就是交通事故调解的“金字招牌”。拥有44年党龄的他,退休后毅然扛起调解重任,创办“老唐调解工作室”,深耕交通事故调解14年。他创新“三联调”机制:联动保险公司实现“现场定损、快速赔付”,联动法院完成“调解+司法确认”无缝对接,为困难群众联动提供法律援助。他还总结出“热心接访、耐心倾听、公心调处、细心疏导、贴心服务”的“五心”工作法,让每起调解都充满温情。2011年,305省道红土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4名青年不幸遇难,家属情绪激动。唐崇山第一时间介入,一边安抚家属,一边反复与肇事方、保险公司沟通,最终促成每户获赔63万元,有效平息事态。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累计调处案件550件,涉及赔付金额4500余万元,调处结案率97%,两次获评全市法律服务先进窗口,唐崇山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党员一面旗”的担当。
若说唐崇山以专业见长,那么广阳镇“老段调解室”的段文祥则凭“乡土情怀”立足。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人熟、地熟、事熟”,首创“双熟共情”调解法。2024年10月,王某在超市因地面水渍滑倒受伤,超市拒绝赔偿。段文祥带着民法典前往超市,明确其安全保障义务,又到王某家中安抚情绪、讲解维权途径,最终促成超市赔偿1800元。该案成为全区“人民调解+司法确认”首例成功实践。工作室自2024年成立以来,他已调解纠纷5起,成功率100%,成为化解乡村矛盾的重要力量。
杜德来的调解则蕴含“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村里李老太欲与外地老人共同组建家庭,遭子女强烈反对。杜德来初次上门被拒后,次日以“讨水喝”为由再访,只字不提矛盾,先与老人聊养老。见二老相互扶持,他转而向子女讲解民法典中婚姻自由的规定,直言“孝顺是尊重老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经多次沟通释法,子女终于解开心结。如今二老生活美满,子女常来探望。杜德来凭借“熟村熟户”优势与“法理+温情”技巧,化解30余起矛盾纠纷,成功率超90%,成为乡亲们遇事最先想到的“主心骨”。
协同共治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基层矛盾错综复杂,单靠一个部门难以根治。印台区司法局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调解+司法确认+法援+法治宣传”融合模式,实现“一次调解、多重保障”,让矛盾化解更高效、群众更安心。
在区综治中心,“秋侠调解”工作室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力量,推行“三单两函”运行机制与“四级四色”风险分级管理,聚焦主责主业,凝聚治理合力。区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局等执法部门积极探索行政争议调解,推动案前化解,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在基层、在诉前。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中,推行全过程调解,应调尽调,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区司法局主动拓展人民调解新领域,在道路交通、医疗纠纷等矛盾易发领域巩固规范调解组织,同时向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行业延伸,进一步扩大调解覆盖面。这些协同治理举措,在化解具体矛盾中成效显著。
在阿庄镇下庄村,郭某将玉米仓建在生产路旁,致使王某的三轮车无法通行,双方激烈冲突。村里迅速启动“民调听证会”,由调解员、乡贤等7人组成群议团评理说事,驻村第一书记主持调解。大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讲法理也谈人情,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用基层智慧筑牢平安根基。在三里洞街道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因施工扰民、户型调整等问题多次表达诉求,项目一度停滞。社区“群议坊”主动牵头,组织居民代表、施工方、法律顾问召开“圆桌议事会”。各方充分表达诉求,施工方承诺调整作业时间,设计方优化户型方案,最终实现“工程推进、群众满意”的双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印台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通过12345热线、市长信箱等渠道调解纠纷219件,成功率超95%。三里洞街道“群议坊”凭借“八步化解工作法”创造调解奇迹——2022年,调解员通过99通电话、数十次微信沟通,成功调解一起涉案20余万元的家庭纠纷,让“线连线”调解成为“解纷利器”。
从机制创新织密防控网,到品牌引领凝聚民心;从多元联动打破壁垒,到协同共治提升效能,印台区始终以调解工作的“温度”,筑牢基层治理的“硬度”。今日印台,各类调解力量如珍珠散落,被党建引领的金线串起,形成“矛盾联调、力量联动、成果联享”的治理新格局,为平安印台、法治印台建设,绘就了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壮丽画卷。(记者:张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