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给苹果交易市场盖的这个大棚子,深得人心,不然这将近一个月的雨就把果农害惨了。”朋友圈内,一位果农朋友由衷感慨,字句为政府工作点赞。
金秋时节,宜君县尧生镇街道人头攒动,果农拉着红彤彤的苹果接续进入街道一侧的苹果交易市场售卖。热闹场景的背后,是宜君苹果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升级”的蜕变。
聚焦设施短板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苹果是宜君县主导产业之一。过去,宜君的果园普遍存在防灾能力弱、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投入帮扶资金,在哭泉镇淌泥河村建设220亩高标准示范果园,配套防雹网、防护栏及智能监测系统,显著提升了防灾减灾与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周边群众的高质量种植提供了样板示范。同时,协调引进全县首套果品自动分选机、弥雾机等设备,推动农事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并通过农校培训赋能果农,为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延伸产业链条 激活集体经济动能
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拓展苹果产业扩能增效,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这两天,宜君县尧生镇的苹果产销融合服务基地一派忙碌,冷库、分选线、果筐加工等设施设备高效运行。不时有果农前来送果入库,而门口,大货车正等待工人装车拉货,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尧生镇90%以上的群众从事苹果产业、90%的群众收入来源于苹果产业,但以往产业链条配套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果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中国人民银行援助我们建设了这个服务基地,今年又援助建设了苹果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全了苹果产业配套体系,现在镇上的苹果产业服务越来越好,农民们种苹果增收的信心更足了!”范东旭笑着向记者说道,言语间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这两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度参与苹果产业规划与帮扶,推动尧生镇建设苹果交易市场,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拓宽货运通道,为果商与果农的苹果交易提供便利。同时建设苹果产销服务基地,进一步健全镇域苹果产业以农事服务、分拣包装、果品交易、金融服务、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发布、果商服务、电商交易为主的产业配套体系,基地内组团业态目前均已发挥明显作用。
目前,该苹果产销服务基地已签订千万元销售订单,通过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飞地,抱团经营,把村集体经济捆绑在产业链上、群众增收镶嵌在产业链上。
打通销售堵点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为助力宜君苹果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中国人民银行还积极构建“四新”销售体系:创新消费帮扶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建成全国首个县域菜鸟乡村上行物流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引入文化包装与直播带货,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本土电商人才,打造“新农人”队伍,去年通过多渠道协调销售农产品超760万元,一批本土主播崭露头角,成为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每年我们都通过电商直播和其他销售平台销售苹果,因为咱们苹果品质好、包装好,物流方便,做高端产品,价格比原来高了很多!”宜君县新农人谭战说。
中国人民银行驻宜君帮扶干部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宜君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金融资源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暮色渐浓,冷链车的车灯划破夜色,载着新鲜苹果驶向全国各地。风吹过苹果园,“哗啦啦”的声响,成了宜君农户最动听的“丰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