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公示公告

中共铜川市委 铜川市人民政府 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6 10:1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并对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如下部署。
  一、明确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为经济提速发展、富民强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跨入全省先进市行列。
  总体目标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八大工程、实现两个率先。即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工程、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率先普及高中教育。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以上,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初步构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所有区县建成省级教育强区县,85%以上的乡镇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市、县两级分别达到国家二、三类语言文字规范化城市标准,85%以上的学校达到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标准,城乡居民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和应用能力、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资源整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均衡发展,促进内涵提升,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四)率先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2011年秋季起,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到2013年,全市建成35所符合省颁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市公办幼儿园,其中每个区县建成1-2所城市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幼儿园(班)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举办幼儿园,满足学前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学前教育形成县、乡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公办幼儿园建设资金,并实行以奖代补,区县财政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五)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中小学校校舍全面达到安全标准,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化学校。到2015年,全市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到25—30所;完全小学调整到200所以内,农村偏远地方适当保留1—2所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点;所有区县创建成“双高双普”区县(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在城市改造和开发建设中,保证预留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和增容用地,规划小区优先配套建设标准化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建设规划由规划和教育部门共同审定,建设单位或开发商按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向当地政府缴纳教育建设补偿金。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完善条件保障制度、对口支援制度、动态监测制度等。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小班化教学,解决“择校”问题,消除辍学现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担负起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共同责任,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六)率先普及高中教育。“以市为主”统筹高中教育发展,优化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理顺公办高中学校管理体制。到2015年,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调整到5所,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其中2所建成省级示范高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现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5%以上,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化解公办高中学校债务;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普及高中教育,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七)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市为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办学模式。组建铜川市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铜川市职业中专为骨干、区县职业学校为支撑、民办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为补充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落实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到2015年,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转型提速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双师型”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2015年达到50%。积极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根据需要办好区县职教中心、办好一批涉农专业。到2015年,建成1—2个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县。依托区县职教中心、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等培训机构,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一网两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培训规模每年保持在4万人次以上,帮助农民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扩大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000人,建成省级实训基地2—3个、省级重点专业3—4个,“双师型”教师达到80%,形成骨干教学团队;2020年建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创新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新模式,重点培养适应我市煤炭、水泥、铝业、电力、果业、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加快陕西体育专修学院、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果业学院、省武警总队陕西培训基地等筹建步伐,着力打造铜川高等教育板块。
  (九)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改善铜川市聋哑学校办学条件,理顺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教育工作,发改、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工作。健全残障人员康复训练机构,坚持教学康复并重。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各种职业培训,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经费资助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改善教师待遇。
  (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民办基础教育,规范发展民办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有序发展民办培训机构,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区县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教育监管,规范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法人登记,规范办学行为。
  (十一)创新继续教育新模式。成立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新模式。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继续教育网络系统。开展行业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建设,建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成人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构建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加强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建立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记录和存储制度,把公民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十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统筹规划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市县统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发挥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审批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完善“以县为主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