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1-00799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发文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发〔2021〕27号
发文日期:  2021年09月14日 发布日期:  2021-09-28 14:28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8 14:2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铜川市“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铜川市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4日     


铜川市“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 谱写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第五节 基本原则  
  第六节 总体目标 
  第七节 空间布局  
第三章 加快多元驱动 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第八节 培育文化旅游品牌优势  
  第九节 打造特色现代中医康养  
  第十节 完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 
  第十一节 推动商贸服务提质增效  
  第十二节 增强科创服务发展活力  
  第十三节 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四节 全面提升数字服务效能  
  第十五节 扩大体育服务产品供给  
  第十六节 支持发展其他服务业  
第四章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构筑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第十七节 夯实服务业开放合作基础  
  第十八节 全面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第十九节 融入关中协同开放新格局  
第五章 实施重点工程 塑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第二十节 数字赋能工程  
  第二十一节 融合促进工程  
  第二十二节 消费升级工程  
  第二十三节 平台提升工程  
  第二十四节 企业综合力提升工程  
第六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确保实现目标任务  
  第二十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六节 加大政策支持  
  第二十七节 营造良好环境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铜川加快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为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铜川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铜川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深度改革,全市服务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已成为全市突破发展瓶颈、创造铜川质量、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着力点和释放改革红利、扩大对外开放、再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43.25亿元增加到217.65亿元,年均增速8.5%;服务业占GDP比重从53%上升到57%,提高了4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规上服务业企业74户、限上商贸企业单位237户、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01户。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贡献逐年提高,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注:以上数字为当年季度核算数据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持续深化服务业结构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兴起,新动能快速集聚。
   “十三五”期间,铜川在推动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物流业加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铁路货运量4764.67万吨,客货运周转量416.98亿吨公里,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完成7.27亿元,全市现有物流企业3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4户。西延高铁铜川段、合铜高速铜川段、宜君通用机场等物流通道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陕果冷链物流园、鼎铭物流园、益民现代农业园区、安泰环保综合利用物流园等已投入运营。
  ——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联合51家单位成立了铜川医养结合联盟,有效提升了铜川医养结合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招引中高层次医疗人才136人,新建名医工作室3个,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15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十分钟健身圈、十五分钟医疗圈,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体业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市现有市县级广播电视台3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文化场馆63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19家。铜川剧院、铜川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建成运营。常态化举办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玉华宫冰雪艺术节、铜川红色照金半程马拉松等特色文体活动及赛事。积极发展冰雪体育游、生态观光游、工业遗址游、研学教育游等融合业态。
  ——商贸服务业稳定发展。“十三五”时期,大耀城、文化宫片区、中央公园、荣盛广场、铜川大厦、悦豪酒店等项目建成运营,中骏•世界城、绿地不夜城、华泰盛世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新建成5个中心商业区、20个大型综合超市或连锁超市、50个社区超市;引进德克士、海底捞、华润万家等国内外20多个知名品牌入驻铜川,汽车、家居、家电等消费供给日益丰富,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20年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1亿元,是2015年的1.3倍。
  ——科创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围绕航天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中医中药等产业链设立重大科技项目226项,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近200项,取得专利授权556件。全社会年R&D经费支出达1.48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2.16亿元,获省级科技奖4项。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8家,产学研科技服务机构1个,专业研究所11个。
  ——金融业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1.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6.42亿元,各类金融机构66家。现代服务业金融总部基地项目加快建设,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入驻各类金融企业、市场主体24家。成功收购上市公司海越能源,积极推进星邑空间、澳威激光、摩贝供应链管理等企业科创板上市筹备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得到中央改革办肯定,22条经验在陕西全省推广。
  ——数字经济全面提速。2020年,铜川率先在全省建成5G+光网双千兆商用城市,铜川市新型智慧城市(一期)、耀州大数据产业园、京东智联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运营。全市现有各类数字经济主体600余户,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新零售、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网络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新动能加速形成,2020年全市电商交易额(B2C)实现20亿元。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面临的问题和短板依然突出。一是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升,占GDP比重不断扩大,但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依然偏小,处于全省较低位次。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新区、耀州区、王益区以航天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物流等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印台区、宜君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三是企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企业整体数量少且规模偏小,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企业抵御外部环境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主导产业对外依存度不高,企业“走出去”主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多,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外贸发展培育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五是品牌效应不明显。铜川现有服务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规模效应还未充分释放,对全市经济支撑引领作用不够明显,品牌战略还未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期间,铜川市服务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难得的机遇:
  第一,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铜川市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稳增长、稳就业,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下,铜川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畅通服务流通渠道,完善城市消费体系,扩大优质消费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高效吸引人才、生产要素、市场空间等资源,最大程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二,国家战略与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服务业带来发展新契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有助于铜川服务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衔接,有助于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改善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使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转型示范城市等叠加优势日益突出,动力支撑体系加速形成。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给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通过推动“放管服”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制度开放促进铜川服务业改革深化,着眼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深化改革中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系统的观念,正在加速铜川形成产业新型化、集群化的态势,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为服务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将成为铜川服务业在新时代实现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虽然铜川市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与难题: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对服务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加大,逆全球化思维盛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全球经济增长进入疲软期,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对我市外向型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压力加大。受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等因素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尤其西北地区增长速度放缓,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对服务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第三,与省内外同类型城市相比较差距较大。铜川与省内外同类型城市在对外开放和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交通的便利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可能加剧周边城市对铜川的虹吸效应,导致本地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减弱、企业迁移,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爬坡过坎,奋力向前,全市服务业将进入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二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 谱写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第四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以铜川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需求侧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扩大开放为突破,着力优化“一核三极、多点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全面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五节  基本原则 


  扩大总量,高质发展。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领域、扩大规模,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将创新贯穿于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顺应产业融合趋势,加速三次产业各环节渗透,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优化结构,突破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领域,加快形成较为合理的服务业经济结构。
  功能分区,聚集发展。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协调发展、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形态。
  对外开放,协同发展。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产业分工,通过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外资流向生产性服务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我市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第六节  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我市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预期目标包括:
  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保持服务业高效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9%,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特征更加突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建设。
  区域协同融合发展。促进铜川服务业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向北协同延安、榆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通道,向南与西安、咸阳、渭南等地形成西安都市圈,构建产业互补、链条互延、资源充分合理配置的各板块服务业协调融合发展新格局。
  培育服务业企业。通过外引和内培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服务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力争到2025年全市在库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50户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60%以上。
  主要领域进一步开放。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全面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推进服务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服务业双向开放水平。  


第七节  空间布局 


  遵循铜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三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产业集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空间形态。
  一核:打造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充分发挥新区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高地作用、示范作用,凸显城市核心区高端化特点。通过落地重大项目、招引龙头企业、引进高端品牌等方式,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服务、高端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紧扣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打造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高地,加快转型升级。
  三极:一是打造以“新区—耀州”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极。依托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等特色园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服务业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相关服务业企业入驻,将铜川新区、耀州区建设成为附加值高、链条完整、行业集聚、创新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二是打造以“王益—印台”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业支撑极。依托老城区发展基础,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建设现代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社区商业、健康养老等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提升生活生产服务品质,打造高质量的综合性服务业支撑极。三是打造宜君县特色服务业成长极。依托自然生态优势以及彭祖文化,以康养和旅游产业为引导,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中高档餐饮酒店和商业综合体,促进宜君县康养、文旅、药膳、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以避暑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和特色体育为代表的特色服务区。
  多点支撑:“十四五”时期,按照“提升一批、完善一批、新建一批”的分类指导原则,着力打造医药康养、现代物流、商贸服务、航天科技、现代金融、数字经济、会展服务等七大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构建宜君康养产业基地。以康养和旅游产业为引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资源,充分挖掘康养资源,完善康养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康养管理服务、中医药康养旅游以及森林养生项目等,提升宜君康养文化知名度,打造全国知名、陕西一流的康养产业基地。
  ——打造“印王耀”物流产业聚集区。以铜川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临铁临空经济,以渭北智慧物流园、西北耐物流园、鼎铭物流园以及铜川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依托,打造渭北地区辐射力强、现代化水平高的供应链管理中心、智慧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渭北区域商贸中心。积极承接西安集散型商品交易市场向外转移,建设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依托陕西自贸区新区试点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渭北区域商贸中心。
  ——打造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抢抓国家商业航天发展风口,加快推进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构建商业航天创新链、产业链,实施铜川“丝路卫星”星座计划,搭建一批航天科技服务平台、孵化平台、培训平台、技术融合平台、维修培训平台等,形成航天产业聚集地,快速承接航天资源的溢出,高效承载科技、人才、产业等梯度转移。
  ——推进铜川新区现代金融服务业聚集。以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金融总部基地和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等金融服务业平台作用,不断增强金融有效供给、加快资本市场注入,深化金融领域创新。
  ——打造新耀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以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软件和信息产业园)、京东智联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为载体,以智能化科技服务平台、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运营服务为主线,统筹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5G和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聚集区,同时促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打造新区会展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铜川)国际会展中心、铜川会议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铜川新区现有场馆,常态化举办具有铜川特色的商业航天、数字经济、中医药、汽车产业、扶贫产品等会展活动,积极承接各类展会活动,以展会活动带动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产业协同发展。 

图一:服务业“一核三极多点支撑” 


第三章  加快多元驱动 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第八节  培育文化旅游品牌优势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我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及目的地。积极创建国内知名“四大旅游品牌”和“四大旅游目的地”,依托照金香山景区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品牌,力争2023年创建为5A级景区和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景区;依托药王孙思邈文化打造“康养旅游”品牌,打造药王山景区为国内著名康养旅游目的地景区;依托耀州陶瓷文化发展“耀瓷旅游”品牌,打造陈炉古镇为国内古镇旅游目的地景区;依托北部山区避暑文化打造“避暑旅游”品牌,推动玉华宫景区成为西安周边唐文化主题旅游优选目的地景区。力争2021年在全省率先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创建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依托玉华宫冰雪旅游基地和照金国际滑雪场,推动铜川冰雪旅游成为省内一流的冬季体验旅游项目;依托药王山、金锁石林、照金等温泉资源,推动温泉体验成为铜川旅游新品牌;加快推进民宿改造提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一批中高端旅游精品民宿,让民宿体验成为铜川旅游发展新引擎;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优质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常态化开展旅游演艺活动,延长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演艺成为铜川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引爆点;以王石凹、鸭口煤矿等工业遗址为核心,加快推进研学旅游与煤炭文化融合发展,打造陕西工业旅游示范项目。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充分挖掘铜川餐饮文化特色,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加强夜间文化旅游和竞技赛事活动策划,丰富夜间旅游活动内容,打造“夜铜川”旅游消费目的地。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完善旅游住宿供给体系。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扶持“专列游”等,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抓好铜川市智慧旅游数据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的管理使用,加速融入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加强智慧旅游服务。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业态,深入挖掘铜川药王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工矿文化等,打造具有铜川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创建铜川文旅产业新名片。加强文创产品研发,鼓励文旅单位、民间机构设计制作铜川特色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以铜川2023年举办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为契机,激活文化演艺市场,增加文化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促进铜川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节  打造特色现代中医康养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市为目标,以打造“善养铜川”为宗旨,依托千年药王养生文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等方式,加快推进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和旅居康养等产业发展,构建具有铜川特色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
  实施康养名城建设行动。积极传承药王孙思邈养生理念和“大医精诚”价值观,丰富和构建中华医德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健康铜川发展战略,加快构筑“两区两带双组团”康养产业格局(“两区”:泛药王山中医药康养(健康)产业区、“王益—印台”康复养老核心示范区;“两带”:耀州文旅康养(健康)产业带,“宜君—印台”旅居康养(健康)产业带;“医药双组团”:“新区—耀州”医药产业组团,宜君(彭镇)医药产业组团;“医疗双组团”:西安北医疗服务产业双组团(南区、北区)。加快形成以“医、养、健、游、管”为支撑的大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医旅结合,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业态,大力发展中医医疗、社区康养、度假康养等产业。建设铜川药王国际康养小镇、北中医老年康养公寓等项目,布局一批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颐养小镇、康养民宿。发挥好中医药院士、国医大师工作站平台作用,吸引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推动中医推拿、药膳、健康服务走向国际消费市场。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区、中医药人才聚集区,建设康养幸福城市。
  打造综合健康养生区。突显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和药王山地标、传统中医疗法和中草药资源,以泛药王山区域为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科技集群和体验集群,推动药王康养小镇、药王山景前区发展,建设药王文化休闲养生基地,打造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展示窗口。发挥玉华宫及太安区域生态优势和文化元素,发展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体验为重点的旅居康养产业,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立足照金红色文化和山地形态优势,突出山地康养特色,高水平建设照金红色文旅小镇。
  加快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加速聚集医疗、医药、功能性食品、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治以及养老服务企业在铜发展。打造“西安北”医疗服务中心,尤其在基础医疗、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领域引领全省。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高端医养综合体和“医联体式”互联网医院。建设中西部优质中药材供应链基地,支持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康产业无缝衔接机制,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与医疗陪护、职业病康复治疗、“治未病”康养、温泉康养、避暑康养、气候与森林康养、文化雅趣康养、短期旅居养生保健、西安医疗转移承接、综合健康管理和智慧康养服务等康养需求。


 


第十节  完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 


  紧抓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和西安都市圈建设机遇,打通物流体系“双循环”通道,将我市打造成为渭北工业品物流枢纽、西安都市圈生活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和西安物流协同区。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瞄准铜川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快铁路连接线、公路、航空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五纵六横两环线”公路网格局和“一横二纵一环三连接”轨道网格局,推进货运机场落地,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等物流需求,以及铁路、高速出口、机场就近规划建设并完善物流节点布局,加快推进铜川渭北智慧物流产业园、惠塬绿色建材产业园物流港、宜君县现代农业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建设,通过串联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城乡配送网点等各个物流节点,形成快捷高效、集散畅通的物流“内循环”体系。
  推动物流发展降本增效。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加快推动煤炭、水泥、建材、新材料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以多式联运工程为重点,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保障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冷链物流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土地供给,在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价格给予重点保障。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物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有效衔接和软硬件设施快速配套。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构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相结合的多层次城市配送网络,加强城乡配送干支衔接,强化资源整合,实现长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扩大全市快递、物流网络节点覆盖面,推动主要经济区和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城市物流仓储分拨中心、集贸市场、标准化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市、区县、乡镇、村为四级节点的网络结构。完善生活圈快递末端配送,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力争村村建成快递站点,实现快递进村覆盖率100%;完善快递末端设施,在商业楼宇、居民小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加快末端网点布局,部署智能投递设施,推进铜川智能投递体系建设。构建精益物流、共同配送等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物流系统,大力发展“电商+”“冷链+”“绿色+”“应急+”等新型物流业态,打造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产业链,提供高效优质的综合性物流疏解服务。
  培育引进知名物流企业。通过引进、转型、扶持、联盟、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物流主体,鼓励现有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向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组建物流运输集团,培育引进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平台企业落地物流仓储项目,支持一批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发展一批具有专业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企业。鼓励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开展管理创新,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模式,做强核心业务,重点扶持大宗工业品、汽车零部件、装配式建材、新材料、农产品、中医药等领域物流企业。
  加快物流产业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实现物流管理方式系统化、物流运作智能化,支持物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围绕工业品、农产品、水泥建材、电子商务、中医药等产业,建设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的产业聚集区。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和企业,搭建一站式智慧仓储系统,建设云端调度、智能分拣、多仓协作的智能共享仓。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供应链管理、智能运输与调度系统、数字化仓储等新模式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为全市物流企业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全方位的物流信息查询服务。
  推动物流区域一体化发展。依托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政策优势和大西安物流枢纽建设,加强与杨凌示范区、西安港务区、西咸空港新城等物流节点协同发展,充分利用西安物流通道“走出去”战略机遇,加快我市物流节点与全省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的联通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大格局之中。围绕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共同构建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利益共同分享、区域互助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信息资源、物流制度的协同,实现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标准、平台标准的全方位对接。


  


第十一节  推动商贸服务提质增效 


  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规模扩容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渭北区域商贸中心。
  推动实体商贸转型升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市级商贸中心、区县商业中心和乡镇商贸市场,加快北市区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和南市区新型商圈建设,加速文化宫片区、红旗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引进和培育新兴商贸业态,提高品牌集聚度和业态丰富度,拓展商圈集聚、辐射以及服务功能。培育壮大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智慧化农贸市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生态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商贸服务项目和总部经济企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传承和推广“老字号”、陕菜品牌。加快建设一批老店、名店、特色店,推进连锁化、网络化、品质化发展。
  促进商贸模式创新。实施商务数字化建设等“五大工程”,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服务,鼓励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智慧旅游等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发展新零售和无接触配送等新型消费网络。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强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配送网点建设,帮助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外销。推动商贸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拓展市场、精准营销和优化服务。倡导商贸低碳绿色发展,完善绿色商品认证制度和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扩大绿色商品采购和销售。
  优化商贸集聚空间。依托耀州区、新区核心商圈,引进高端品牌、一线企业,规划布局“微商圈”,提升商业品味,打造高品质创新发展核心区。以新区为重点,建设会展、商务楼宇及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集中区,打造高端商务消费集聚区;以王益区、印台区为核心,重点建设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社区商业等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服务业集中区;以宜君县及重点景区为重点,打造业态丰富、服务完善的文旅康养消费体验区。


 


第十二节  增强科创服务发展活力


  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搭建创新创业成果交易服务平台,高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设立市场化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全链条科技成果分类评估体系;强化功能性科技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科技创新领域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在铜开展中试研究与开发;建设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总院+专业研究院+产业基地+企业”发展格局,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不断健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秦创原铜川创新谷,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铜川模式”。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赋予创新创业主体更大更广更多的自主权,引导激励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供给,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瞄准重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实施创新人才创富工程,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精准对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知识产权创新体制机制,实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知识产权全周期、全链条、全领域服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
  打造关中协同创新先行区。积极融入关中协同创新,探索“创新飞地”“人才飞地”“飞地园区”“离岸孵化”和研发总部等新模式,围绕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电子等领域,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孵化器合作,创新央地合作,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政府、协会、企业合作,组建航天科技、汽车零部件等跨区域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配套。积极承接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等高新区“走出去”战略,探索园区托管、“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税收分成等新模式,承接生产基地、中试基地,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关中建设、铜川增材”,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快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加快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招商和项目落地,延长、补强铜川商业航天产业链,构建铜川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生态。抓好铜川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实施,加快建设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以低轨互联网星座星地组网规划与调度技术、新型激光雷达管理移动平台的研发等重点课题为核心,布局高端装备与零配件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形成航天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融合与转换。


 


第十三节  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促进金融产业提质增效为抓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生态。
  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持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壮大地方金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提升各类金融机构发展质量,聚集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吸引证券、银行、保险、基金管理、信托投资、金融租赁、期货经营等金融机构来铜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地方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深入实施上市企业飞龙计划,指导星邑空间、澳威激光等一批优质企业加快上市进程。通过并购、收购等多种途径,带动优质上市公司或产业落地铜川,力争“十四五”末,培育引进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产业20家以上。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重点引导布局发展具有铜川特色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以及绿色金融等。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努力构建适合铜川产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形成完善的铜川地方特色金融产品体系。
  深化金融领域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引进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基金管理机构在铜设立或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航空航天、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增强金融普惠力度。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市,构建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金融供给体系。优化对全市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群体的金融支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激发县域金融活力。
  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科技监管水平。积极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重要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和金融要素全面实时动态跟踪。建立财政、国资、公安、司法、金融监管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防经济金融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拓宽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第十四节  全面提升数字服务效能 


  抢抓数字化信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千兆城市、5G基站、IPv6规模部署、网络服务提升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5G+光网”双千兆商用城市覆盖范围,在行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5G+”融合应用先导区。建成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抓好大数据存储服务、物联网设备研发生产、数字文化服务等产业链项目的招引落地。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数字产品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大数据中心,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与国家数据中心的互联机制,促进互联互通。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健全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人才,大力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让互联网及数字产品主动融入生产生活。加大数字技术产品应用,建成大数据应用系统,围绕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环节,推动大数据和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加强智能制造、教育、交通、医疗、养老、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优势产业或具备一定基础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特色应用示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围绕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和终端产品制造等大数据产业链环节,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对接国内外优势骨干企业战略布局,主动承接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项目。
  推进农业、工业数字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加快智能装备、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加快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强化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实现各层级数据资源端到端集成;鼓励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供应链数字化。
  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电商平台建设,依托京东智联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跨境电商为切入口畅通商贸流通体系,紧跟“长安号+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以服务贸易为突破口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依托铜川新区纳入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铜川市综合保税仓库设立,努力将铜川新区打造成为铜川跨境电商发展主阵地。各区县建立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电商化发展,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专业化电子商务园区。


 


第十五节  扩大体育服务产品供给 


  依托“十四运”,打造高品质体育赛事,推进体育服务市场化,为民众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培育体育与休闲消费增长点,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多种形式体育消费,构建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培育体育运动产业。以“十四运”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场馆服务、体育旅游、体养健康等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业态丰富、组织多元、层次多样的体育产业体系。积极承办体育赛事,高标准打造马拉松、高山滑雪锦标赛、山地自行车、射箭等知名赛事IP。提升各类体育场馆利用率,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丰富全民以及青少年健身活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体育运动,持续举办市、区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利用“全民健身日”和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鼓励更多群众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健身行列。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联赛等青少年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体育教师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
  培育体育与休闲消费增长点。以赛事培育市场,引入知名体育赛事落户铜川,推动山地户外、马拉松、冰雪运动等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介入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型的商贸集团、购物中心倡导购物、健身一条龙服务,在种类和品种上满足消费者采购、餐饮、娱乐、健身等一系列需要。
  促进“体育+”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旅游”融合工程,立足全域旅游理念,探索体育与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模式,充分挖掘古村落、古道等乡村历史文化,融入徒步、越野跑、自驾游等运动项目,打造宜君旱作梯田、马咀欧洲风情小镇等具有田园特色,集体育养生、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区景点。探索“体育+医疗”融合共生,用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资源,探索体育运动与医疗康复养生结合的实践模式,建设运动休闲医疗康复基地;推进“体育+教育”融合共进,发展体育培训业,通过培育学校运动俱乐部,实行校园体育联赛建设工程。 



第十六节  支持发展其他服务业 


  支持教育服务业均衡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推进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以及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用人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依托5G与“互联网+”,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打造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
  扩大居民服务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居民生活服务综合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向居民家庭提供母婴育幼护理、养老陪护、家政服务等全链条服务。支持有实力的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家政企业探索运用“互联网+家政”等新兴服务模式,提升家政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和发展能力。建设一批以家政服务、养老托幼为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家政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服务品质。
  促进会展产业壮大发展。优化提升全市会展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带一路”(铜川)国际会展中心、铜川会议中心、航天科技会展中心等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会展场馆。提升现有场馆、酒店、宾馆办展水平和接待能力,完善硬件基础配套设施,围绕主要展馆,打造会展产业集聚区。结合铜川资源禀赋,重点打造商业航天、数字经济、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中医药、陶瓷、扶贫产品等特色品牌,积极承办各类大型专业展会和高端会议。推动会商文旅体联动发展,以大型会展活动拉动城市消费,扩大城市宣传,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康养娱乐、酒店餐饮、商贸物流、新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
  助力楼宇经济高端发展。通过多方协作,引导楼宇业主通过改造扩容、出租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楼宇资源,提高楼宇利用率,提升商务楼宇档次,激活楼宇内生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地区分部入驻,以品牌聚集、链条补缺做大楼宇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引导,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加快发展物业服务业,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行业整合、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生活需求。
  激发节能环保协同发展。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理念,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推动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服务。加快布局节能环保类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大力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废弃物静脉物流交易平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第四章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构筑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坚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载体支撑、区域协同原则,充分发挥铜川区位优势,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面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对接资源,提升服务业外溢辐射能力,在新的开放坐标系中实现铜川服务业更高质量发展。

 

第十七节  夯实服务业开放合作基础 


  积极融入国际规则体系。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逐步实现与自贸试验区在政策、制度、产业方面的协同协作,形成扩大开放的叠加效应。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放宽市场准入和有关行业的股比限制,扩大铜川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医疗、电信、基础设施等领域对外资开放力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铜川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服务业优势产业的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进服务业重大投资合作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外资企业“引进来”。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便利度,对重点外资项目加大用地等保障。围绕铜川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招大引强,重点对金融业、生物制药、环保节能产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外资吸引力度。坚持引资、引技并举,提升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带动铜川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推动外向型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优势产业集聚区和外向型产业园区,积极融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统筹外贸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集群集约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聚集的环境,加快技术、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和基地的管理服务水平。 


第十八节  全面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铜川实施细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效率。鼓励外资以并购、技术引进、融资租赁、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铜川市服务业产业发展,推动外资企业在铜建立高水平区域性研发机构。鼓励外资流向本地优势产业及优势资源开发领域,鼓励企业全产业链落地我市,推进铜川新型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或平台,整合铜川现有跨境电商资源,以跨境电商为切入口畅通商贸流通体系,以服务贸易为突破口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引导外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以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为依托,积极申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鼓励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自建、共建、共用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
  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依托外向型产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通过人才培训、政策信息服务、业务指导等多种措施,鼓励、培育中小微服务外贸企业发展,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培育或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服务、分拨、销售、结算业务,挖掘铜川进出口潜力,培育、孵化外贸企业,培育外贸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
  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服务贸易出口退(免)税政策,加快形成系统性、机制化、全覆盖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做好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生效后的各项工作,引导企业无纸化申领进出口许可证件,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在检验检疫、通关等环节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业公共服务,及时更新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等市场信息,搭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和贸易促进服务。


第十九节  融入关中协同开放新格局 


  畅通对外开放新通道。积极利用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陆港、空港和各类海关特殊功能区优势,加快融入全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西安-铜川-延安南北纵向综合运输通道、韩城—铜川—平凉东西横向综合运输通道。依托西延高铁加快探索推进“西铜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西安在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辐射,积极对接、有效服务、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加快建设宜君通用机场、照金航材物流机场,建设空、铁、公一体联运枢纽。
  升级对外开放平台。以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积极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与开放市场相匹配的便利性政策,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及企业对外投资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铜川协同创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开展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托秦汉新城功能区,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依托杨凌示范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
  全力推进跨境贸易发展。开通铜川经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站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打造铜川大型物流集散基地,以中欧集装箱班列为主要载体,加快铜川现有物流园区资源整合,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国际港务区和空港新城综保区,采取飞地模式,共建共享,实施保税备货模式,联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备货、保税交易、保税展示等机制合作。同时打造跨境电商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国内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来铜,大力整合电商资源,加快大型电商平台和境内外仓库建设,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争取在跨境电商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第五章  实施重点工程 塑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第二十节  数字赋能工程 


  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推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新技术支撑、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广泛应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二十一节  融合促进工程 


  产业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围绕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拓展服务渗透广度和深度,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实现产业共生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推动服务业之间深度融合,创新服务供给,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形成多业态、多层次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十二节  消费升级工程 


  以扩大新型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线,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全方位融入西安都市消费圈。改善提升城区商圈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消费供给,推进大众消费品质化、高端化发展。聚焦服务消费,创新服务消费模式,不断满足消费新需求。建设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全面承接西安专业市场转移。鼓励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便利消费条件,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加强夜间消费产品供给,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城市消费领域新增长点。 



第二十三节  平台提升工程 


  以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强化平台思维,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整合行业资源和发展要素,围绕我市服务业重点领域,针对物流、康养、文旅、数字经济等产业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示范平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资源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第二十四节  企业综合力提升工程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入驻铜川,带动本地服务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深入实施上市企业飞龙计划,推进具备条件的优质服务业企业上市。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增加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实施品牌战略,推进“铜川服务”品牌化高端化,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服务产品和品牌服务企业。 



第六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确保实现目标任务 


第二十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谋划指导作用,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抓好服务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创新发展思路,制定专项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确保实现“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既定目标。
理顺机制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在机制体制方面,进一步深化服务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相关管理职能,明确和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监督和考评制度。市考核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各项工作任务落地实施的监督和考评,保证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扎实开展市、区县服务业发展评估工作,强化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切实加强对服务业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评估督办,确保工作到位、任务落实、奖惩分明。  


第二十六节  加大政策支持 


  做好政策配套。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增加对服务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对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资金问题,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鼓励多元投资。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应收账款、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途径募集资金。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支持融资性担保、创业投资、引导奖励资金等经济手段,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
  强化人才支撑。拓宽国内外高素质、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渠道。实施高校引才引智专项行动,加大新业态引进人才力度,提供人才公寓等保障服务。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现代服务业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技术转移基地、创新研发基地、智库研究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探索设立创业孵化器,为拥有技术、创意的人才提供创业投资服务,鼓励以创新服务品牌、创作成果和研发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创业。鼓励各类服务业高级人才来铜创业、工作,在落户、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落实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支持中介机构拓展知识产权服务领域,增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建立预警、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 


第二十七节  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信用建设。强化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设,利用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信用数据,通过信用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共建共享共用服务业企业信用档案,丰富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环节信用监督,督促失信市场主体整改。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信用基础保障。
  营造创新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大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创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落实创新引领战略。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创业扶持、投资融资等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质效,为人才在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乃至各行各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完善统计监测。积极探索完善适应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制度,各部门加强数据交流与共享。加强新兴服务业统计研究,制定服务业统计制度,组建专业统计队伍,准确及时反映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建立服务业专题信息月报、年报,保障统计信息的全面和权威,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在放宽准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夯实市场信用基础,改进市场监管执法,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安全运行、公正法治的市场环境。推动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开展第三方认证。制定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等规范,加快构建模型统一、方法一致、结果可比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

  图解链接:图解《铜川市“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网络编辑:徐向玲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