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1-003933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办发〔2021〕12号
发文日期:  2021年05月20日 发布日期:  2021-05-21 15:55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21 15:5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20日      

 
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十四五”是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提升、新兴产业支撑更加凸显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全面促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工业立市、打造制造业强市,实施“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四大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绿色引领,推动全市制造业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关中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大走廊重要极。到2025年,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特色化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
  2.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为目标,鼓励校企、院企共建研发平台,企业之间合建研发中心,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链群发展。培育产业生态主导链长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结,增强企业间生态粘性;强化产业项目统筹协调服务机制,各级协同发力,加快制造业链群化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以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区域经济循环化为路径,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制造新体系。
  ——坚持协同发展。深化跨区域和区域内合作,围绕关中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创新、人才等交流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聚焦产业链断点和薄弱环节,引进技术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重大项目,不断扩大先进制造业体量。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做优环境、做强保障,聚集要素资源,加快制造业做大做强。
  3. 2025年发展目标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市工业3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力争制造业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57.3%提高到7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省中游水平,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发展活力显著释放,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能利用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绿色发展明显提升,制造业单位GDP能耗和排放指标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游。
  二、主要任务
  (一)筑链群强基地,加快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4. 抓项目布链群,全力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围绕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和“关中建设、铜川增材”,建立市、区县和园区“链长制”推进机制,着力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基地。
  ——新型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围绕整车制造企业配套,建设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集聚区、绿色铸锻件产业园、绿色环保表面处理示范园、氢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汽车内饰生产基地、中轻卡及新能源汽车轻微型车桥生产基地、挂车及专用车生产基地等板块,重点发展车桥、车轮、制动三大零部件系统,引进箱体、差壳、保护套等配套项目,加快热冷轧、锻铸造全系列配套;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项目,形成动力系统、汽车底盘、汽车电子三大领域全产业链制造,提高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力和省内外配套份额。“十四五”期间,力争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0%。
  ——高端铝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加快美鑫铝镁合金项目提质增效技改,支持铭帝集团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建成良鼎瑞铝合金线材、天众一揽子项目等,形成高性能、高精度核心产品产业体系;瞄准大企业、上市企业精准招引再生铝项目,发展再生铝业,做全做大上游铝材料供应;以加快铝产业高端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壮大代表产业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的高纯铝、高品质铸轧板带、高精铝板带箔、航空航天用铝合金、高性能动力电池铝箔、铝粉及氧化铝精细应用、电子元器件材料用铝粉等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铝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光电子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以光电子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先进光子器件、光子集成、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产业聚集;布局高端激光设备及系统,打造激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体系;引进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企业,加快建设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项目,实现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尽快形成与西安互补发展的光电子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绿色建材生产基地。有序推进建材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拓展“水泥+”关联产业,打造绿色矿山生产、精品部品加工、供应多元高端及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的绿色循环产业;围绕产品提档升级、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陕建工新型材料产业园、惠塬绿色建材产业园和新川沟建材产业园,重点发展专用水泥、特种水泥以及水泥基新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加气混凝土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发展负离子等新型健康环保装饰内材,促进不同行业和关联企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建材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科技陶瓷产业基地。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开发与保护结合,推动艺术陶瓷市场化、日用陶瓷精品化、建筑陶瓷多样化、工业陶瓷高端化发展。以耀州窑文化基地和陈炉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配套航空、汽车、电力、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积极布局电子陶瓷、输变电系统用瓷、医疗用瓷、电路基板、3D打印等高端陶瓷项目,开发陶瓷基新材料,集群发展高科技陶瓷产业。到2025年,陶瓷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中医药加工基地。挖掘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着力经典名方标准颗粒研制,促进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病创新药研发转化,做大中药饮片、中成颗粒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与美容化妆品、食品、保健品等大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建好铜川中医药产业园和宜君现代医药产业园,支持面向老年病、重大疾病的品牌化学创新药仿制;抢占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增品类扩产量,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拓展特殊人群的康复辅具研发应用。到202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商用航天产业基地。紧扣卫星测控、研发、生产、组网、应用,带动商业航天制造产业链企业聚集发展;依托深蓝航天、灵动飞天等民营运载火箭项目,鼓励自主开展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车,实现30T、100T等推力火箭量产,建成耀州关庄火箭生产(测试)基地、瑶曲固体火箭试车基地,带动运载火箭为主体的制造业企业链群集结;深化校地、院地合作,积极承接军工院所技术转移,引进卫星平台、星上载荷研发及转化企业,做强铜川拓宇星途科技有限公司分辨率小卫星研产等项目,建成国内首条高分辨率亚米级卫星智能化生产线、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生产线,形成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到2025年,形成火箭研产、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组网、终端数据应用等全产业链条,航天科技企业达到100户。
  ——氢能装备生产基地。抢抓能源革命和战略布局先机,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积极引进建设氢能装备等产业化项目;深化与百利科技、西北有色研究院合作,突破氢原料电池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技术,着眼于氢气储存、加注等关键环节,加快相关项目集结集群发展。
  ——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抢抓配套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市场需求,布局建设超高分子聚乙烯、树脂等聚烯烃深加工产业项目;发展轻质高强功能性材料和关键基础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发展黏胶基、中间沥青基碳纤维等多基高性能碳纤维,以及高品质特殊钢、半导体、高强韧镁合金等复合材料,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在原材料工业产值中占比达20%。
  (二)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5. 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机制,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档案,促进先进技术转化运用。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夯实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争取中省创新开发项目专项资金支持。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充分利用中国西部创新港智力资源,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市科技局负责)
  6. 促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中、省、市三级科研创新应用平台,推进技术和成果转化。围绕“高、精、尖”“专、特、新”,支持铭帝集团、陕汽兆丰科技等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高新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并对研发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企业给予支持。(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负责)
  7.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对市级部门、区县、园区考核范畴,建立“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鼓励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应用,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队伍。超前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安全应急、新材料等战略性先导产业,培育高端创新型企业。(市科技局、市考核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
  8.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抢抓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航天科技产业,加强与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和六院、航天科工集团210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等“国家队”资源对接,加速商业测控、高精度位置与时间服务等项目落地,将中国(铜川)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高地;加快天和防务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智能工业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委军民融合办负责)
  9. 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紧扣企业做优产品、提质增效,深入实施“质量标杆”和“质量对标”提升活动,以点带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引导企业品牌建设,争创“中国质量奖”“陕西质量奖”“铜川质量奖”,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三)绿色引领智能推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0. 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5G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行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和“上网上云上平台”。在水泥、铝业、医药、陶瓷、装备制造等行业挖掘培育5G应用场景,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科技水平;实施冀东、尧柏、兆丰等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能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负责)
  11.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入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定制设计、精准生产,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网络。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供应链环节。发挥地方金融作用,精准提供生产性金融服务。力争创建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专业化工业设计平台。支持重点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共建共享制造工厂。(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金融办负责)
  12. 提高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强化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环保绩效分级评定和绿色监督管理,推动工业园区和制造业企业实施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废气收集、末端处理、监测评估等方面绿色化改造,实施获得国家A、B级绩效评定企业和省级绿色环保引领企业差异化管控政策激励,促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全面发展。打造水效“领跑者”,实施建材、铝业、纺织、食品等行业专项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平衡测试,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建设节水型企业,力争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13. 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标省级产能退出目录,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落后产能退出原则,为优质产能释放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根据铜川产业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容量,对重点行业进行提升改造,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产能退出工作,依法依规引导低端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四)打造园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
  14. 工业园区要坚持“高”“新”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精准招商、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育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做大做强园区产业;打造园区“双创”特色载体,推动铜川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创建省级及以上特色园区全覆盖,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五)扩大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
  15. 努力拓展国内外大市场。加快建成西北耐物流中心、渭北智慧物流园、惠塬绿色建材物流园等,推进智能仓储与高效配送体系建设。打通黄陵经铜川至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铁路货运快速干线,开通西北耐物流园区经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推进“通道+枢纽+网络”协同联动发展,畅通铜川“一带一路”贸易通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16.深化跨区域产业合作。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处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圈的区位优势,构建对外开放优势、升级对外开放平台、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主动参与省域外产业协作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对外协作融合能力,促进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贸促会、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三、组织保障
  17. 加强组织推进。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工业园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造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引进等重点工作。(市工信局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18. 加大政策支持。综合运用行政性和市场化措施,争取和保障重点制造业企业和招商项目的产能、能耗及环境容量等政策性指标。加快清理处置各类疑似闲置土地,积极盘活、整合低效用地,优先用于工业项目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实行“一事一议”“应保尽保”供地。探索推广“标准地”制度,实行“亩均论英雄”,充分发挥各类项目投入产出效益。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制造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用好用活增值税抵扣、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
  19. 强化金融支持。灵活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实施政府性资金在银行机构竞争性存放管理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源流向制造业,进一步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建设。用好国家和省级支持军民融合、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金融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开发上线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全市政银企信息共享;针对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做活供应链融资,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链提供融资便利。支持地方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提高向制造业投贷规模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市金融办、市财政局、人行铜川市中心支行、铜川银保监分局负责)
  20. 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围绕提升基础制造能力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整合市域内职业技术教育力量,深化校企合作,围绕重点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开设相关实用性专业,精准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支持重点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依托市政府驻外联络机构,针对铜川企业的研发、设计、高级技工需求,在一线城市设立人才飞地。加大与猎头公司合作,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聚集各类智力资源。(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
  21. 优化发展环境。实行职能部门手续办理责任制,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开展招商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推行代办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手续资料。制造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将各类干扰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一律纳入行业治乱范围。(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公安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和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22. 做强园区承载。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思路要求,建设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理顺园区体制机制,为园区扩权赋能,深化县区园区镇区融合发展。设立园区产业基金,完善资产运营和融资平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网、讯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发展承载力。(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级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23. 强化督查考核。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对各区县、市级各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监测、责任评价及动态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市考核办、市工信局、市统计局等负责)

  文件解读链接:图解《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专家解读链接: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网络编辑:郭春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