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3-002421 主题分类:  农业_畜牧业_渔业
发文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发〔2023〕12号
发文日期:  2023年03月31日 发布日期:  2023-04-10 17:37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铜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10 17:3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铜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铜川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31日     

铜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3-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握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方向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科技示范高地,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铜川市全境,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十三五”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面对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变危为机,团结奋进、拼搏进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以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化、专业化、协同化为目标,以健全完善数据信息管理体系为基础,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3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74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累计脱贫15625户46541人,绝对贫困问题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高标准农田47.02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6%,农作物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连续负增长,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56个,“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被认定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X”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累计改造农村户厕96073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8.7%,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93.4%,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政村全覆盖,村庄绿化率达38%以上,18个村被评为全国“绿色村庄”“全国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等。宜君县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4元,年均增长9.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农村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全面完成,35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且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黄堡镇新村、阿庄镇阿庄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总体来看,“十三五”是铜川市特色农业发展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这表明铜川市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全市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十三五”铜川市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效表

序号

分类

    

单位

2015年

2020年

1

供给保障

粮食产量

万吨

24.11

31.56

2

粮食面积

万亩

94.0

101.26

3

水果产量

万吨

60.12

61.83

4

苹果产量

万吨

57.54

59.06

5

樱桃产量

万吨

1.2

1.1

6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万吨

5.45

7.4

7

肉类产量

万吨

1.69

1.06

8

禽蛋产量

万吨

1.65

2.33

9

奶类产量

万吨

2.92

2.98

10

农业产业化水平

高素质农民

——

3662

11

家庭农场

180

576

12

农民合作社

1195

2665

13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31

47

14

土地流转率

%

9.23

22.75

1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60

16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54.77

36.68

17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5.7

82

18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99

0.5823

19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77

9.14

20

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

万亩

——

47.02

21

农村人居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78.7

2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96

23

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

——

100

24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2.3

95.04

25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82.6

26

农民生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58

11054

27

城乡居民收入比

 

2.92

2.96

28

农村低保标准

/年

2500

4830

29

农村贫困发生率

%

11.2

0.62

30

贫困人口

万人

46541

0


第二节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挑战

  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人口数量、外部环境等因素制约,全市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8元,只有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0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较大。现代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铜川市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存在明显短板,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稳固,“3+X”特色农业产业链尚不完整,农产品加工物流发展显著滞后,全要素生产率依然不高,经营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还需下大力气提升。乡村建设短板依然明显。全市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长效管护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整体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乡风文明程度依然不高,村庄规划体系仍不完善,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加强。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全市城乡要素流动依然不畅,乡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紧张,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意愿不强,城乡融合发展“人地钱”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不足,政策碎片化和政策效能递减问题明显。这些困难问题交织叠加,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进一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化解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握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方向任务,紧扣铜川市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全市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对标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抓集群、拓市场。全力推进苹果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苹果优势产业集群,统筹推进生猪、中药材、大樱桃、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蛋鸡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以新品种培引、新技术应用、新装备配置、新模式推广、新农民培养,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引领农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壮大首位产业、培优特色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差异,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统筹推进首位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精做优。
  ——坚持市场导向。增强供给适应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方向,统筹苹果、生猪、设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力争把全市打造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链条完整的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全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重点开展绿色循环农业、数字农业农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先行先试,探索适应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把全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西部样板。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创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为指引,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路径。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以现代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主攻方向,聚焦“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葡萄、肉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以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科技项目支撑,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建立“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建成“低成本、可复制、宜推广”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着力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样板,支撑引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苹果为主的首位产业,生猪、中药材、大樱桃、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蛋鸡等特色产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公用品牌特色更加突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主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水果产量达到70万吨,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30%,苹果优果率提升6%;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左右;蛋鸡存栏量达到500万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左右。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达到4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突出短板”有效补强,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100%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7%以上,农村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达到50%。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所有村庄全部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1名全科医生,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到60%。
  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培育1000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3

2024

2025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68

73

8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000

17000

20000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

46%

48%

50%

粮食面积、总产量

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

水果产量(万吨)

65

68

70

生猪饲养量(万头)

50

70

100

蛋鸡存栏(万羽)

300

400

500

中药材面积

稳定在30万亩以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0%

90%

90%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总体合格率

98%

98%

98%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家)

60

80

100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4:1

1.45:1

1.5:1

主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

80亿元

90亿元

100亿元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8%

90%

95%

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处理行政村覆盖率

60%

80%

100%

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35%

37%

4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6%以上

96.5%以上

97%以上

高素质农民数量

4800

4900

5000

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数量(人)

500

800

1000


第三章  农业农村发展布局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轴带延伸、生态循环、错位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一轴联通、四区共融、多基地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体系,推动全市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和生猪、青砧、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互补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高效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格局。
  “一轴”,即南北发展主轴线,指沿G210国道南北发展轴。G210是铜川市对外联系的主通道,向北可联通延安,向南联通西安、咸阳等主要城市,贯穿全市四区一县,串联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加工物流等节点,是铜川市农业产业集聚轴和辐射带动轴。“四区”,即北部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中部科技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东南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先行区、西南部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多基地”,即以“3+X”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依托陕果、大北农、新希望等龙头企业,提升改造一批以果品、畜禽、中药材、设施农业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绿色高效生产基地。
  “四区”具体涵盖范围及产业布局如下:
  ——北部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位于铜川市最北端宜君县,包括彭镇、五里镇、尧生镇、宜阳街道、太安镇、棋盘镇、云梦乡、哭泉镇等8个乡镇。该区域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川、梁、峁、塬、沟、谷并存,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部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具有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该地区处于黄河流域保护区域,境内河流分布较广,生态保护要求高,是铜川市生态屏障,也是全市苹果、核桃、中药材以及春播玉米的主要产区。
  发展方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战略为根本,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挥核桃经济林生态保护和经济作用,加快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优化玉米、中药材特色产业布局,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市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
  建设重点:(1)北部优质春玉米产业带。重点在宜君县棋盘镇、太安镇、宜阳街道、尧生镇、五里镇、哭泉镇、云梦乡等山区、川道和塬区,发展优质春玉米生产基地40万亩。(2)北部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在云梦乡、彭镇、尧生镇等重点镇,以果树良种苗木繁育、绿色生态果园和晚熟苹果生产为主,重点示范强力推进绿色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全国首个菜鸟乡村农产品上行中心和共配中心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推进农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3)北部核桃经济林基地。重点在宜君县棋盘镇、雷塬、哭泉镇等山地,实施综合改造3万亩。(4)北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在宜君县彭镇、太安镇、云梦乡等山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亩。(5)北部畜牧产业发展区。以宜君县彭镇、尧生镇、五里镇、云梦乡、棋盘镇为重点,主推“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重点发展生猪、肉兔产业。
  ——中部科技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包括印台区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街道、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王益区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等11个镇(街道),该区域内沟壑相间,梁峁交错,丘陵台塬广布,是全市主要的粮食、水果和设施蔬菜的种植基地。依托G210、G65南北联通,G3511向西拓展、G342向东延伸的交通优势,该地区已形成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黄堡工业园区、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特点,是全市南北、东西农业发展轴的核心区域。
  发展方向:依托印台区、王益区区位联通、人口集中、现代要素集聚等优势,加强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提升全市特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产业集群。
  建设重点:(1)中部塬区优质粮食产业带。在印台区阿庄镇、广阳镇、红土镇、金锁关镇等地区,建设优质春玉米产业带10万亩;在印台区陈炉镇、红土镇,王益区黄堡镇等中部塬区,发展旱地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2)中部高质高效果业示范基地。在印台区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等地以苹果青砧为主,合理搭配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发展秦脆、瑞雪、瑞香红等苹果新优品种,实施低质低效苹果园改造提升,加快集约高效水果基地建设;在王益区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等中部塬区,加强鲜桃、矮化苹果、设施樱桃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发展果畜循环、果游结合,推动果业深度融合发展。(3)中部畜牧业良种繁育基地。以印台区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黄堡镇为核心,建设高端家禽产业及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蛋鸡、肉牛等良种繁育基地。(4)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基于印台周陵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依托陕果等果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建成苹果产业集聚区。依托新希望、大北农,打造集繁育、养殖、饲料供应、畜产品加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冷链物流配套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集群。
  ——东南部城郊型农业发展先行区。重点包括新区咸丰路街道、坡头街道,耀州区锦阳路街道、董家河镇、孙塬镇、石柱镇、关庄镇等7个镇办,该区域内土地资源丰富,为黄土高原厚层区,土质肥沃,是全市苹果、樱桃、优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境内人文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深厚,是“一圣四杰”故里,中国药王山、大香山寺、秦直道遗址等古迹享誉国内外,历史遗迹多。该地区南距西安60千米,是联结关中和陕北的交通要道,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此外,随着耀州城区和新区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樱桃采摘园、农事体验园、休闲农业园等园区迅速发展,具备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
  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耀州和新区城市发展为契机,以丰富人文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创新创造为径,以现代农业为导向,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重点:(1)东部小麦夏玉米(青贮玉米)产业带。重点在耀州区石柱镇、董家河镇、孙塬镇、新区坡头街道等地区,发展旱地优质小麦基地10万亩,青贮玉米基地5万亩。(2)东南现代果业转型示范基地。在耀州区关庄镇、石柱镇和新区等地,以中早熟苹果、樱桃、葡萄等特色水果为主,推广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方式,推行果畜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构建现代果业产业链,倾力打造特色果业优势区。(3)农业创新创业园。在新区工业园区、坡头街道,董家河工业园区、航天科技城、中医药加工园等,开发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打造农业创新试验展示区。(4)城郊农业示范区。包括新区坡头街道,耀州区锦阳路街道、董家河镇、孙塬镇等,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采摘区,扩大设施果品种植规模,打造集生产、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城郊休闲农业。
  ——西南部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重点包括印台区金锁关镇,耀州区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小丘镇等5乡镇,该区域位于子午岭乔山山脉,是渭北高塬物种资源宝库。境内山势陡峻,河流深切,基岩露头广泛,土薄石厚,山坡坡度多,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市核桃等特色林果、耀州黄芩等特色中药材、奶牛、肉牛、奶山羊等特色畜牧业养殖等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发展鲜明特色产业的优势。
  发展方向:立足耀州西部、印台等西部山地特点与林地资源,依托品种资源,形成以耀州为核心的黄芩、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区,以印台为核心的丹参、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适度推动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蛋鸡等特色养殖,打造全市西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
  建设重点:(1)西南核桃经济林种植基地。在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等山地,实施综合改造3万亩。(2)西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黄芩、丹参、连翘、柴胡等中药材种植,达到基地规模12万亩。(3)西南山地特色养殖区。在印台区红土镇做优肉牛产业,在耀州区小丘镇建设肉羊产业、蛋鸡产业重点镇,推动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增强产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节  梯次推进乡村建设

 
  按照引领示范区、全面推进区、巩固提升区三种类型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引领示范区。主要指耀州区、新区、王益区、印台区等城郊产业基础良好、设施建设水平高的镇村,包括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锦阳路街道、坡头街道、七一路街道、红旗街街道、桃园街道、青年路街道、董家河镇、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黄堡镇、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街道等,以打造城乡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示范标杆为重点,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建设,建设面向临近全市的休闲空间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区域特色产业与新经济模式有效嫁接,做大做优中心村、重点村。发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先进典型和示范带动作用,让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更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区。主要指产业比较有特色、乡村建设基础较好的镇村,包括耀州区孙塬镇、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宜君县宜阳街道、印台区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等,以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品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精准弥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与保护。发挥乡镇联结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强化特色小镇与乡村产业协作协同,积极承接特色小镇政策外溢和产业辐射,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促进镇村联动发展。
  巩固提升区。主要指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乡村建设相对滞后的镇村,包括宜君县五里镇、太安镇、棋盘镇、尧生镇、哭泉镇、云梦乡、耀州西部照金镇、瑶曲镇、庙湾镇、印台区金锁关镇等,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稳定优化现有的扶贫政策,健全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机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村庄,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实现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

 
第四章  发展模式


  重点以新品种培引、新技术应用、新装备配置、新模式推广、新农民培养,全面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大力推广“铜麦六号”等种子新品种,引进苹果、大樱桃新品种、新砧木,实现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双丰收。围绕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育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创新平台,培育一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上市企业。
  2. 突出“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3. 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优势特色产品示范基地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智慧牧场”应用示范点,实现园区管理、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园区升级版。
  4. 实行“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产业发展经营推进模式。优化完善特色现代农业“链长制”推进机制,聚焦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科技项目支撑、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产后初深加工能力,构建产业融合体系、绿色生态发展体系、智慧农业管理体系,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铜川模式”。
  5. 以提高农民理念知识技能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平台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到2025年,培育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5000人,实现村村有高素质农民、县县有领军人才。

 
第五章  实施“九大工程”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实施稳粮保供促增收工程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有计划推进“非粮化”耕地退出,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油菜和饲草料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种粮。坚持“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五优”(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联动,强化“五个能力”(生产保障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加工转化能力、消费服务能力、品牌带动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多重叠加、价值重构的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以优质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发展水平。
  1. 以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推广深松整地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水技术,大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现“藏粮于地”。
  2. 健全科技服务指导和示范体系,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在生产基地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大力推行“五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生产模式,确保优质原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升级改造,提高原粮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实现“藏粮于技”。
  3. 打造“种粮一体化”核心基地。优化示范推广模式,根据企业和经营主体需求推广“一镇一种一企一片”种植模式,建设一批适宜机收籽粒优质小麦、玉米生产核心基地,加大玉米高产田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实现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到202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

 
第二节  实施渭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结合我市区位优势和发展态势,围绕打造“科创转化高地”,主动融入秦创原建设创新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开发相结合,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农业院校合作,打造创新育种公共平台,大力推进联合攻关。围绕我市农业首位产业,打造“粮、果、牧”各具特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互为补充的现代种业科创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以旱地小麦为主的“铜麦”系列良种繁育基地8万亩;以无支架、强根系、强干性、强萌芽为主的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年出苗1000万株;建设以“关中黑猪”为主的核心育种群,年出栏2.4万头本土优良品种;基本建成具有旱地特色和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供应体系,实现省级审定农作物品种2-3个,登记和鉴定中药材品种1-2个,培育玉米新品种1-2个,基本将铜川打造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种源供应基地。

 
第三节  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 苹果产业:坚持产业链集群式开发,在稳定现有生产规模的同时,将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作为全市苹果重点种植区域,以“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为突破,调整品种结构,通过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紧密农企利益链、提升加工价值链,支持“大龙头”,建设“大集群”,做成“大产业”。(1)实施标准化基地改造提升,全程做好苹果开花到坐果成熟期的低温霜冻、高温、干旱、短时暴雨、连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为果园管理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到2025年,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30%,苹果优果率提升6%;(2)加强产后处理设施建设。以苹果主产区县为重点,支持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产后冷藏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和市县级涉农平台公司在全市布局建设2-3个区域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形成区域批发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3)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到2023年,培育以苹果为主的市级及以上果品龙头企业15家,2025年增加到20家,力争将“铜川苹果”打造成省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4)全面提升营销能力。坚持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建立健全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冷库业主、专业合作社、果品经纪人良性互动五级销售网络。与国内大中城市大型商超对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实现利益链紧密连接。到2023年,带动农户5万人,2025年增加到8万人。
  2. 生猪产业:坚持产业链发展,以工业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1)在产业链前端,主要是补链,补齐地方猪品种开发滞后短板,支持市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培育集抗病性强、长势快、肉质好等特质为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中黑猪”基因品牌;(2)在产业链中端,主要是建链,发挥大北农、新希望头部企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补齐屠宰集中度低、猪肉及猪副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匮乏3个短板。制定出台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区县、龙头企业聚焦“土字号”“乡字号”传统猪肉产品,变作坊生产为工业化生产,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产2-3个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3)在产业链末端,主要是延链,补齐市场营销、冷链配送两个短板,打通从猪肉制品生产到消费者厨房“最后一公里”,支持屠宰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配套建设猪肉冷库、零售网点专卖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扩大销售半径。
  3. 中药材产业:围绕打造“生态康养文旅高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建基地、优品种、强龙头、深加工”的工作思路,以调品种、优结构、主攻优势道地高效中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加工和经营体系,提高产地加工能力,优化调整种植结构,适当控制大宗药材面积,大力培育实力强、市场大、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品牌竞争力和产业链效益。(1)强链。以宜君县、耀州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加速推进中药材种植良种化、生态化和标准化,扩大黄精、苍术等濒危稀缺药材种植面积,打造铜川道地药材品牌,提升我市在全国影响力。到2023年,发展濒危稀缺药材2万亩,2025年增加到3万亩;(2)补链。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中兽药产业,补齐我市中药材精深加工少、龙头企业不强的短板,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加长加粗。到2023年,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设10个1000亩以上布局合理、集中连片、生态种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成产地加工基地15个,到2025年建成20个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延链。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依托我市独有的药王孙思邈文化名片,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和健康服务业,着力提高市场营销、仓储物流、技术服务和新品种研发能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中医药特色旅游镇村,扶持中医药会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开发系列中医药文创产品,延伸中药材价值链。

 
第四节  实施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

 
  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1.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集成推广节水技术,推进农艺节水、水肥一体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品种节水,围绕首位产业,选育推广一批节水抗旱的小麦、玉米、苹果品种,增强抗旱保产能力。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每年建设百亩以上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10个。
  2.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点在粮食、水果作物优势产区,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大力推广生物质营养液等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同时,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社会化服务,扶持一批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实现铜川全域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生物质快速降解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到2025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药利用率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左右,每年建设500-1000亩粮食作物统防统治示范点10个。
  3. 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完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加快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基地。争取在印台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探索建立粪肥运输、使用激励机制,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畜禽粪肥低成本、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改造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装备。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力争宜君县成功创建全国秸秆利用重点县。
  4. 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落实严格的农膜管理制度,加强农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管理。推广普及标准地膜,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探索农膜回收补贴制度。同时,按照“谁经营,谁回收”原则,建立农药经营者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以农资经销店为依托,合理布局回收站点,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第五节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首位主导、龙头牵引、园区承载、要素聚集、整县推进”思路,围绕农业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启动建设一批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着力打造科创转化高地,支持印台区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科技投入强度迈进全省前列。
  1.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当年创建、次年认定”原则,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围绕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每个区县创建1—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宜君县、王益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耀州区、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实现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力争将印台区打造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 推进省级农高区创建。加强现代果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建立现代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进“铜麦”系列旱地种业的研发和推广,推动“铜麦”系列旱地种业创新。提升生猪产业链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果畜结合绿色发展生态循环模式。围绕园区现代果业深加工、旱地种业推广、畜产品精深加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落户园区。抢抓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机遇,积极对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力争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第六节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按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精做优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思路,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1. 持续开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监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产品加工类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每两年认定培育龙头企业10家以上。
  2. 持续抓好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每年规范提升示范家庭农场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个。到2025年,全市家庭农场达到800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以上,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新增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组织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兼并、合并或组建联合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行业协会或联盟,发挥小农户、家庭农场的生产主体作用和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平台功能,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第七节  实施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提升工程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协调联动”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政策保障、合力推进,实现品牌强农。围绕首位产业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研究出台《铜川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意见》,制定《铜川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重点打造“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耀州黄芩”“宜君核桃”等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增加品牌美誉度。加强品牌推介,支持企业(合作社)在全国主销城市设立果品直营店、形象店,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特色果品“气候品质”“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等,打造一批国家气候标志认证的优质农产品。到2025年,“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5亿元、3亿元,培育“名优特新”农产品20个以上,切实把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第八节  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

 
  持续优化特色现代农业“链长制”工作机制,对标特色现代农业短板和弱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突出“铜麦系列”做优粮食产业链、突出补链做大苹果产业链、突出延链做强畜牧产业链、突出优链做精中药材产业链,全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重点在冷链仓储物流、种业、精深加工方面精准布局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到2025年,围绕苹果、生猪、中药材和蛋鸡等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产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第九节  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

 
  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推动农业与照金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以照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强镇,构建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从产品功能向服务功能深度拓展。
  1. 大力推进规模种养与林牧渔融合发展,发展果沼畜结合、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大力发展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到2025年,建成1-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培育1个全国性冷链流通龙头企业、30个以上优秀物流企业和流通合作组织。
  2. 围绕设施改善、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分类推进美丽宜居村、示范样板村、干净整洁村三类村庄建设,建设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着力打造环照金红色山水农业旅游线路和全域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建设10个三产融合示范村。到2025年,创建1-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人次突破500万。
  3.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创建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年内创建11个重点提升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6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15个市级示范样板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有序健康推进。到2025年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

 
第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品质农村

 
第一节  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

 
  围绕设施改善、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构建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户自筹相结合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分类推进美丽宜居村、示范样板村、干净整洁村三类村庄建设,打造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
  1.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无公害化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完整下水道冲水式等技术模式,推动户用厕所进院入室,科学设置农村公厕。建设区域性粪污资源化处理中心,配套建设生物发酵池,配置抽粪车等粪污处理设备,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鼓励农户自行或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定期对粪液粪渣进行收运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农村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机制,每个乡镇建设1个厕所维护服务站,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厕所维护服务点,统筹做好科学管护、长效运行,做到“厕所改得好、群众用得好”。到2025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
  2.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按照“源头分类减量、定点投放收集、定期集中转运、终端处理支撑”思路,以户为单位每三户配备一组垃圾桶,以组为单位建设垃圾收集点,以村为单位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站,以中心村为依托建设镇(片区)垃圾中转站,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农村资源化处理中心,构建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偏远地区农村建设简易堆肥间,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模式就近就地处理生活垃圾。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保洁管理体制,区县设农村垃圾管理部门,乡镇设环卫机构,村庄建立保洁制度,按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人员。按照政府投入公共服务与村民缴费参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机制。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3.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全市“一盘棋”部署,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有序推动建立以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建设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运行维护主体的县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对靠近城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地形地貌复杂、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结合户改厕无害化处理和就地资源化利用或采用无动力设施处理。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运营机制,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加强设施和管网监督检查,对设施停运破损、管网未配套、处理能力不符合实际的,有序完成整改,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
  4. 持续实施乡村亮化绿化美化行动。实施村级路灯亮化工程,按照“安全、节能、实用、因地制宜”原则,在乡村主干道、社区小道、休闲广场等地段安装太阳能路灯。开展乡村绿化“示范达标”行动,在历年实施的“三化一片林”等村庄绿化基础上,集中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庭院、宅旁、村旁绿化提升攻坚,构建“驻地绿化为中心、道路绿化为骨架、河渠绿化为亮点、村边绿化为屏障”的乡村绿化体系,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加强村庄古树名木大树保护工作,划定保护范围,科学养护。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路边杂草、广告牌匾、河渠坑塘、乱堆乱放,落实村民“门前四包”责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到2025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0%,村内主要道路路灯基本覆盖。

 
第二节  精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以农村基础设施提标扩面为核心,重点实施乡村道路、农村供水安全、农村清洁取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信息通信网络、乡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工程项目,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
  1.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路、村组路、资源路、产业路的新建、拓宽和改造,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100%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90%以上。在管理方面,按照“一路一长、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管养长效”原则,推广农村公路“路长制”,明确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监督管理责任,全面清理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在养护方面,落实农村公路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养护作业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常态化管理,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在运营方面,加强建制村通客车与通邮、快递物流工作的协同联动,提高城乡客运物流组织效率,实现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100%,推动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保持AAAA级以上。
  2.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按照“宜引则引、宜井则井、宜窖则窖”的思路,新建一批城市供水设施延伸管网工程、联村联乡集中供水工程、联户供水工程,改造提升一批标准偏低、规模偏小、水质不达标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推动形成以城市管网供水为主体、乡村集中供水为配套、单村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格局,最大限度延伸城市供水管网,最小限度保留单村供水工程。联村供水工程按照“中心+供水站”的管理模式纳入专业维修养护中心直营管理,单村供水工程按照“区县(中心)+村组”的管理模式落实管护人员,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行政村水管员配置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源保护、水质监测评价“三同时”制度,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7%以上。
  3. 完善农村现代能源体系。紧抓全国碳中和、碳排放有利契机,优化调整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推广使用技术成熟、简便易行、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易维护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展风能利用,实现供能方式多元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适应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消费升级的用电需求,解决农村电网电压不达标、架构不合理、电量缺口大、远距离容量不足等问题,加快完善乡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大力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统筹安排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用燃气和电能逐步替代传统取能方式,扩大实施生物质清洁取暖试点范围。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稳定在99.9%以上,农业生产集中地区机井实现用电全覆盖。
  4. 提高农村信息通信服务水平。科学规划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农村移动通信信号全域覆盖,推动城乡“同网同速”。加快实施“百兆乡村”“4G乡村”工程,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大力提升农村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提高农村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和接入速率。依托全市“5G+光网”双千兆示范城市建设,在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和发展潜力大的农村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建设5G基站,实现乡村基础通信能力纵深升级。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统筹有线、直播卫星、无线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数字广播电视全覆盖,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到2025年,农村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达到50%,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5.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防机制,建设农作物旱灾、涝灾、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按照灾种、区域、季节等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提升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能力,建立防灾救灾物资储备库,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抓好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因地制宜地推进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村火灾抗御能力,配置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消防装备、器材及消防力量(乡镇建立专职消防队、常住人口超过千人的行政村、自然村结合实际需求,建成志愿消防队)、重点依托乡镇政府综合执法队伍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明确专职防火力量在村一级,由村(居)“两委”牵头,开展查找火患工作,加强自我管理。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第三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统筹县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县城和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 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完善校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置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等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文化活动等基本条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针对脱贫户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继续推行“一教一帮”和送教上门,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好国家特岗教师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到202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2.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村级卫生室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工作,按照标准规定配备必备的医疗设备和从业人员,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适当补贴等方式吸引和鼓励一批优秀的卫生人才到农村从事医疗工作,继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对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在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以实施“健康铜川2030”行动计划为指引,全力推进健康村庄建设,强化农村居民素养、合理膳食、全民健身、中医药促进、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到2025年,争取每个行政村拥有1名乡村全科助理执业医生,农村每千人乡村医生人数不少于1人。
  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农家书屋标准化管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实现乡村惠民演出全覆盖,支持农村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组织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阅读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有效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乡村数字文化资源的传播服务,丰富线上文艺演出、讲座培训、阅读推广等服务项目,提升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形成一批针对农村群众的线上服务品牌。到2025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融合充分,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村占比达到60%以上。
  4.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建立一套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保费征缴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均衡城乡保障待遇,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持续做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巩固农村家庭养老基础地位,推广农村互助式养老、普惠型养老、日托式养老等服务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优化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扩大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幸福院和儿童福利机构。
  5. 强化县乡管理服务能力。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建设一批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提供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商品配送、废旧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发挥乡镇向上连接县级治理资源、向下服务乡村治理的纽带作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基层延伸,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乡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心,使乡镇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三项制度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1.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同等保护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政策,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通过项目资金给予适当奖补。加快建设市、区县、乡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所),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调解纠纷机制。
  2.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进一步完善征地民主协商程序,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有效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解决机制。健全农村空闲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机制,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建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力争2027年完成全市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3. 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期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有序开展成员身份确认、资产折股量化、办理登记赋码等工作。按照“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的要求,出台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见,实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推广城中村“北街模式”、城郊村“王家砭模式”、宜君县生猪代养的“五个一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形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到2025年全市359个村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持续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退出、继承、抵押和担保等权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集体资产监管和财务审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机制。成立铜川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中心,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延续并优化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金融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科技帮扶、人才智力支撑、兜底保障等脱贫攻坚政策,保持资金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参照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政策,将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和村作为重点对象倾斜支持。
  2.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通过农户申报、入户走访、平台监测等方式,持续跟踪收入变化情况,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核查比对、动态调整、联动处置等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施动态清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3.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推动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实落细。夯实“七长”责任制,做好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不失学辍学。按照农村特困人员全额资助、低保对象定额资助、脱贫人口逐步调整的原则,落实好基本医疗保险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加大脱贫人口参保动员,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居民住房安全情况排查,采取新建、改造、修缮、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加强农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实施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4.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完善“1+7”后续扶持政策体系,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就业、逐步能致富”。通过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举措拓宽搬迁安置社区就业增收渠道,确保每户搬迁群众都有一个产业扶持项目,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持续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保公共服务,全面推广居住簿制度,加强安置社区基层治理和环境整治,有效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3个类别,稳妥有序做好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摸排、确权登记、资产移交和运营管护等工作。公益性资产明确管护责任、管护主体,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实行市场化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由群众自主经营和管理,依法维护财产权利。探索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水平。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将本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示范四高地”和推进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的行动性纲领。建立市级统筹、市委农办负总责、区县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农办牵头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跟踪督促重点任务落实,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推进规划落实。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市级各行业部门要指导各区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对切块下达的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用好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有效解决涉农市场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困难。
  (三)开展绩效评价。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强化效果评价和结果应用,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区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铜川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表.doc

  文件解读链接:关于铜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解读

  专家解读: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网络编辑:吕梅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