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4-002473 主题分类:  土地
发文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办函〔2024〕28号
发文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发布日期:  2024-05-10 09:19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铜川市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0 09:1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铜川市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28日     


铜川市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扎实做好2024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铜川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省自然资源厅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全市目前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71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1841户8742人、房屋8808间。按地域分:耀州区66处、王益区40处、印台区18处、宜君县43处、新区4处;按灾害类型分:滑坡92处、崩塌62处、地面塌陷16处、地面沉降1处;按险情等级分:特大型1处、中型43处、小型127处。

  2023年,我市先后经历十七轮强降水天气,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按照“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地质灾害全链条闭环管理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累计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巡查23982次,撤离受威胁群众244户630人;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196场,参与人员7928人,实现在册隐患点演练全覆盖;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71场次,涉及人员2.02万人次;全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二、2024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春季(3-5月)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首场透雨出现时间较常年偏早,冻融作用及雨雪入渗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应重点关注。

  夏季(6-8月)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降水量280~400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偏多1~2成。与2023年夏季比较偏少1~3成。预测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新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

  秋季(9-10月)降水偏多,气温大部偏高;降水量160~200毫米。与常年同期比较偏多0~2成。与2023年秋季比较偏多2~8成,为地质灾害高发期。预测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新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

  冬季(11-次年2月)初霜冻出现日期接近常年,主要以冻融引发的滑坡和崩塌为主。为地质灾害低发期。预测全市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

  三、重点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一)重点防范区县。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黄土塬边坡地带在降水、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大。

  (二)重点防范区域。耀州城区周边,漆水河和沮河两岸,药王山和照金景区,陈家山和下石节矿区。王益区城区各支毛沟、大同沟煤矿采空区,王家河、王益街道和黄堡镇辖区。印台区印台、王石凹街道和金锁关、红土、广阳、陈炉镇辖区及区内主要矿区。宜君县县城周边,哭泉镇、太安镇辖区。

  (三)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区段。公路重点防范段:G6522延西高速耀州区境内路段,王益区黄堡镇—王家河段,印台区马连滩—金锁关—半截沟段,宜君县南部路段,210国道印台区前柳湾—金锁关,210国道宜君县境内路段;宜君县西环路、宜白公路、哭雷路、宜焦路和耀州区耀旬公路。铁路重点防范段:梅七铁路柳林—瑶曲段,咸铜铁路王益区段。

  (四)重点防范点。威胁100人以上或威胁财产大于500万元以上的4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5处、崩塌12处、地面塌陷5处、地面沉降1处。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示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五)重点防范期。滑坡、崩塌重点防范期:降水诱发引起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具有滞后性,重点防范期为6-9月。冻融作用引发的崩塌、滑坡,重点防范期为本年12月-下年3月。地面塌陷防范期:主要因地下采矿引起,需全年防范。人为因素及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需全年防范。

  四、防治任务

  (一)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明确在册隐患点的防治责任人和监测员,发放“两卡一预案”,完善群测群防隐患点各类信息,更新群测群防隐患点的标识牌、警示牌、报警器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效及经费到位。组织并指导责任人和监测人严格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强降雨期间要加密巡查次数,一旦出现险情迹象,要按照《陕西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规定》,指导乡镇果断组织人员撤离,及时上报,并加强撤离人员管控,避免人员伤亡。

  (二)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组织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和极高、高风险区,尤其是重点城镇、公路、铁路、学校和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要组织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查,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管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三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三)强化监测预警预报。自然资源、应急、气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科学发布预警信息,切实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要强化“人防+技防”,做好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和普适型监测设备运行维护,确保设备在线率不低于90%,并及时处置预警信息,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发现灾险情征兆,指导乡镇及时果断撤离人员。

  (四)规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严格落实《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损害、谁治理”原则,严把关口,强化重大工程和农村建房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切实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同时”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对各类工程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期间的监督检查,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控,全力避免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

  (五)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工程治理(含排危除险)和搬迁避让,对2024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避灾搬迁项目要全面完成,积极争取2025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排危除险和避灾搬迁项目,通过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综合措施不断减少受威胁群众。

  (六)加强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管控。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参照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要求,组织自然资源部门备强专业队伍力量,加快推进风险区现场核查,落实风险区4级责任体系,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数据库,确保汛期前全面落实双控责任体系。

  五、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设立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自然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住建、城市管理执法、交通运输、水务、文化旅游、卫健、市场监管、能源等市级部门和供电、电信、移动、铁路等中、省属驻铜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自然资源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担任。

  领导小组职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研判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指导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指导各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预防和治理工作。

  办公室职责:及时上报灾情险情进展情况;根据领导小组的各项指示、命令,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开展联络、协调等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做好本系统、本行业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管理、灾险情应对工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汛前及时编制并发布年度防治方案,督导本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资金保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群测群防、巡查排查、气象预警、宣传培训、应急处置、排危除险等日常防治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华能铜川照金煤电公司、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等中、省属驻铜有关单位也要安排一定经费,支持本系统、本行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强化部门联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气象等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开展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利、交通、住建、文旅、教育等部门要加强联动,联合对重点区域开展排查巡查,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四)加强平战结合,做好技术支撑。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对派驻区县“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强后勤保障,充分发挥“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在地质灾害培训、应急避险演练、应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作用,落实“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果断撤离”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


  附件:1.铜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网络编辑:吕梅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