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TCXXGK-2025-005475 | 主题分类: | 农业_畜牧业_渔业 |
发文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 发文文号: | 铜政办函〔2025〕40号 |
发文日期: | 2025年09月04日 | 发布日期: | 2025-09-10 14:39 |
公文时效: | 有效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为严格落实秋播粮油生产任务,全力推动夏粮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2026年夏季粮油丰产丰收,现就扎实做好2025年秋播工作通知如下:
一、锚定目标任务,稳定秋播粮油面积
全市计划播种小麦32.5万亩、油菜2.7万亩,其中推广种植“铜麦6号”15万亩,配套应用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15万亩,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各区县要将秋播生产任务(具体详见附件)逐级分解至镇、村,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管控耕地种植用途,全面杜绝耕地撂荒现象,确保秋播粮油面积稳定。
二、聚焦关键环节,抓实秋播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各区县要整合粮油绿色高效提单产、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各类项目资金,统筹辖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站)与村集体组织协同联动,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方式,持续加大“铜麦6号”良种、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推广力度。要严格对标技术规范标准,全面提升小麦播种质量,为来年夏粮丰收筑牢基础。
(二)深入开展小麦绿色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各区县要继续落实“党政领导挂牌主抓、技术人员分片包抓”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小麦绿色高产示范创建,以综合农事服务组织、种粮大户为主,通过推广“铜麦6号”等优良品种,小麦宽幅沟播、水肥精准调控、“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全力打造高产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中,耀州区建设千亩示范方5个、百亩样板田25个;王益区建设千亩示范方1个、百亩样板田10个;印台区建设千亩示范方1个、百亩样板田10个;新区建设百亩样板田10个;宜君县建设百亩样板田5个。
(三)强化“铜麦6号”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等夏粮主产区域要精准选址,优先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地块集中连片、具备灌溉条件的区域,明确良种繁育基地具体落地村组与地块范围,为“铜麦6号”良种繁育筑牢基础。区县要积极组织辖区内村集体组织开展土地整合,依托综合农事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相关种业企业负责提供“铜麦6号”原种、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并签订良种回收协议,明确回收价格,切实保障农民群众良种繁育收益,持续推动旱地小麦种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秋播政策保障
市政府决定对2025年秋播期间推广种植旱地小麦良种“铜麦6号”继续予以补贴。
(一)补贴标准。经协调相关种业企业,“铜麦6号”小麦种子统一按2.8元/斤的最低价格销售。对推广种植“铜麦6号”的农户和种粮主体,市级财政按1.5元/斤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后农户及种粮主体实际购种价格为1.3元/斤。
(二)补贴程序。以村为单位建立“铜麦6号”推广种植清册,经各乡镇(街道)、区县农业农村部门核定,作为落实补贴政策的主要依据。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对“铜麦6号”实际推广种植面积开展抽查,根据实际供种量及补贴资金需求,按规范程序办理补贴兑付。市财政局负责统筹补贴资金的筹集与拨付,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健全保障体系,筑牢秋播工作支撑
(一)从严加强农资监管。农业农村、供销部门要提前谋划、密切配合,扎实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储备与调运工作,保障秋播期间农资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农资市场全链条监管,重点对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货渠道、产品质量、进货台账等开展联合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资质量可靠、价格稳定,为秋播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精准开展宣传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建由农技、种子、农机、植保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现场演示、集中授课、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秋播扶持政策与主推种植技术,切实提升农户及种粮主体的秋播生产能力与管理水平。
(三)高效做好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聚焦秋播生产气象服务需求,加强天气形势分析研判,精准做好关键气象要素预报,强化突发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及种粮主体科学应对灾害天气,降低气象对秋播生产的影响。
(四)严格强化工作督导。农业农村部门要科学制定秋播工作方案,组建专项指导小组,实行分片包抓区县制度,定期深入各区县开展秋播工作指导,动态跟踪秋播进度、播种质量、技术落实、示范创建等,确保全市秋播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间节点高效推进、按质量标准圆满完成。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