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5-002362 主题分类:  减灾救济
发文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发文文号:  铜政办函〔2025〕15号
发文日期:  2025年04月23日 发布日期:  2025-04-27 14:30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发布时间:2025-04-27 14:3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铜川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23日     


铜川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落细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做好202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铜川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法规,结合铜川市地质灾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全市现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79处,主要分布在全市35个乡镇(街道),直接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1668户7757人,房屋9264间。其中:耀州区71处、王益区45处、印台区16处、宜君县43处、新区4处;按灾害类型分:滑坡94处、崩塌68处、地面塌陷16处、地面沉降1处;按险情等级分:特大型1处、中型46处、小型132处。共有风险区138处,其中:耀州区40处、王益区20处、印台区35处、宜君县40处、新区3处;按风险等级分:极高风险区1个、高风险区23个、中风险区114个。

  2024年汛期,全市遭遇了6轮强降雨天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深抓实抓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地质灾害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累计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巡查26712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46期,撤离受威胁群众665户1594人;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211场,参与人数1.28万人次,实现在册隐患点演练全覆盖;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83场,参与人数1.89万人次;全年核销隐患点32处,新增隐患点18处,全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二、重点防范区段和防范期

  (一)重点防范区县。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黄土塬边坡地带在降水、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大。

  (二)重点防范区域。耀州城区周边,漆水河和沮河两岸,药王山和照金景区,陈家山和下石节矿区。王益城区各支毛沟、大同沟煤矿采空区,王家河、王益街道和黄堡镇辖区。印台区印台、王石凹街道和金锁关、红土、广阳、陈炉镇辖区及区内主要矿区。宜君县城周边,哭泉、太安镇辖区。

  (三)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区段。公路重点防范段:G6522延西高速耀州区境内路段,王益区黄堡镇—王家河段,印台区马连滩—金锁关—半截沟段,宜君县南部路段;210国道印台区前柳湾—金锁关,宜君县境内路段;宜君县西环路、宜白公路、哭雷路、宜焦路和耀州区耀旬公路。铁路重点防范段:梅七铁路柳林—瑶曲段,咸铜铁路王益区段。

  (四)重点防范点。对险情为中型和排查中发现危险大的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见附件),其中滑坡17处、崩塌11处、地面塌陷5处、地面沉降1处。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五)重点防范期。滑坡、崩塌重点防范期:降水诱发引起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具有滞后性,重点防范期为6月-9月;冻融作用引发的崩塌、滑坡,重点防范期为本年12月-次年3月。地面塌陷防范期:主要因地下采矿引起,需全年防范。人为因素及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需全年防范。

  三、防治任务

  (一)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乡镇(街道办)、村(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明确在册隐患点的防治责任人和监测员,发放“两卡一预案”、监测记录本以及报警器材,完善群测群防隐患点各类信息,更新群测群防隐患点的标识牌、警示牌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效及经费到位。组织并指导责任人和监测人严格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强降雨期间要加密巡查次数,一旦出现险情迹象,要按照《陕西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规定》,指导乡镇果断组织人员撤离,及时上报,并加强撤离人员管控,避免人员伤亡。

  (二)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组织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交通运输、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和极高、高风险区,尤其是重点城镇、公路、铁路、学校和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要组织乡镇(街道办)、村(组、社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查,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管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三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三)强化监测预警预报。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强化信息共享,坚持会商研判,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强化“人防+技防”,做好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和普适型监测设备运行维护,确保设备在线率不低于90%,并及时处置预警信息,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发现灾险情征兆,指导及时果断撤离人员。

  (四)规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严格落实《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损害、谁治理”原则,严把关口,强化重大工程和农村建房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切实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同时”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对各类工程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期间的监督检查,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控,全力避免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

  (五)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含排危除险),依照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督导检查,加快施工进度和资金拨付,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

  (六)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组织自然资源部门依据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压实区县、乡镇(街道办)、村组(社区)、群测群防员(巡查员)4级责任,认真落实风险隐患日常防控四个扎实、战时管控四个强化、源头管控四个严格和四项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和防灾人员直接责任,全力构建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资金保障。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群测群防、巡查排查、气象预警、宣传培训、应急处置、排危除险等日常防治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华能铜川照金煤电公司、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等中、省属驻铜单位也要安排一定经费,支持本系统、本行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强化部门联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气象等部门要紧盯雨情水情变化,及时研判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开展短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中长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务、交通运输、住建、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要加强联动,联合对重点区域开展排查巡查,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四)加强平战结合,做好技术支撑。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对派驻区县“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强后勤保障,充分发挥“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在地质灾害培训、应急避险演练、应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作用,落实“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


  附件:2025年度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名单.doc



网络编辑:吕梅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