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TCXXGK-2024-006528 | 主题分类: | 气象_水文_测绘_地震 |
发文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发文文号: | 铜政办发〔2024〕16号 |
发文日期: | 2024年11月25日 | 发布日期: | 2024-11-29 15:19 |
公文时效: | 有效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局) |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铜川市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25日
铜川市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4〕21号)要求,加快推进铜川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到2030年,气象科技深度融入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农业、交通、能源、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天气雷达覆盖率达85%,地面站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自动化率达到75%以上。到2035年,建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气象科技攻关。加快推进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气象科技纳入市县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强化铜川灾害性天气机理、气候变化等研究,加强卫星遥感和天气雷达在灾害防御、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能源局、市气象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融入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完善市中草药气象服务研究中心、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中心的管理机制,深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与气象部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气象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积极融入秦创原·西安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气象数据、成果开放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研究能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加大气象科研支持力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气象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与陕西省气象局合作,合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融入气象干部(陕西)研修中心教学体系,开展“照金课堂”等精品教学课程和教学点建设。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推进部门合作、局校合作、局企合作,强化科教融合创新、部门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共同发力的开放合作机制。(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五)健全精密气象监测系统。科学加密建设各类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设施,编制全市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与农业、生态、交通、水务、文旅等部门共建共享行业气象监测站网。加强垂直监测能力,实现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做好观测设备迭代更新,强化观测设备计量检测业务。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完善“实况—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深化精细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本地化释用,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客观预报订正技术。建设铜川突发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建设智慧精细气象服务体系。充分依托数字政府建设资源,夯实气象服务基础支撑,探索“云+端”气象服务新业态。融入省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业务支撑平台,构建自动感知、智慧研判、精准推送的铜川智慧决策气象服务体系。打造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一键式”靶向发布和多渠道传播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信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打造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加大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省市县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气象数据处理能力。融入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强化数据应用,实施“气象数据要素×”行动。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完成核心系统云化改造,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协同监管。(市气象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成气象台站综合改造。增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土地供给。完善土地、交通、通信、水电暖等基层台站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气象台站、多功能气象台站、特色气象台站等建设。(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弘扬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科学保护利用百年气象站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雷雨顺先进事迹学习阵地,加强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创作气象文化产品,打造“五彩铜小象”气象文化品牌。(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十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强化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农田涝渍、森林火灾、干旱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发展覆盖全市、精细到镇(街道)的分灾种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做好递进式气象服务,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提高“叫应”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强化预警指向性和针对性防御提醒。(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强化气象灾害风险动态研判,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落实“网格+气象”行动,强化乡镇、街道等气象防灾减灾基层网格化管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化乡镇建设。加强雷电防御监管。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管理。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将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变化应对知识纳入市、区县党政领导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党校培训课程。持续强化气象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强化重大气象灾害防范综合应急演练。(市应急管理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党校、市工信局、市气象局、市科协、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影指挥和作业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和部门联合监管。保障作业站点建设用地,实施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作业装备升级改造,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提高人影作业科学性、精准性和服务效益。(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推进《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贯彻落实。适时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实行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停运和暂停户外活动、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等制度。(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度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五)落实“智慧农业气象+”赋能行动。健全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基础建设。将农业气象服务纳入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深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深化大樱桃气象科技小院内涵,服务乡村振兴。(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能源和电力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开展风、光资源监测网建设,推动国省技术成果落地应用,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开展重要能源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油气管道、储油储气库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实施交通强市气象保障行动。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天气监测预警。规范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管理和信息共享。引进并本地化应用交通气象服务业务和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提升气象护航现代化产业能力。健全“一单位(企业)一策”气象服务机制,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基于场景驱动、全链条气象服务。加强重点企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企业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开展金融气象、巨灾保险和气象风险减量服务。(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十九)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打造全媒体服务矩阵,增强边远地区、特殊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实施文旅气象服务保障行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安全专业气象监测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面向重点旅游目的地、重要体育赛事的气象风险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业务。强化气象文旅资源开发,打造气象旅游品牌。推动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创建。(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在未设气象机构的行政区和开发区,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进城市气象服务全覆盖。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气象局、联通铜川分公司、移动铜川分公司、电信铜川分公司、广电网络铜川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二十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及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推进碳源汇监测评估。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强化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黄河“几字弯”生态空间治理。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三)建立气象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厅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和通报,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行业专业规划。推进气象依法治理,开展气象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修订工作。健全气象标准,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和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建立完善气象与应急管理、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保障。继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进一步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维持等经费。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加强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将气象科学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成果转化等列入全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加大气象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