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3-000698 主题分类:  气象_水文_测绘_地震
发文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办发〔2023〕1号
发文日期:  2023年01月28日 发布日期:  2023-02-02 15:11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铜川市贯彻落实《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
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
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2 15: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铜川市贯彻落实〈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28日      

 
铜川市贯彻落实《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实施方案》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2〕35号)、《陕西省气象局与铜川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铜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力争到“十四五”末,气象基础业务能力稳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科技、人才对气象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基本建成适应铜川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到2022年,初步实现行业气象数据汇交共享,全市气象综合探测能力大幅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9%,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产品精细到区县。
  到2023年,大气垂直监测能力大幅提升,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2%,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基本建成,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产品精细到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到2024年,基本建成空天地一体、协同高效的铜川气象精密监测系统,面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专业气象监测能力稳步提升,专业气象预报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3.5分以上。
  到2025年,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气象保障服务铜川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能力
  1. 提升精密监测能力。科学规划站网布局,减少气象监测盲区。升级30套区域自动站为六要素,新建10套六要素区域自动站、2套农业及果业气象监测站。加强立体监测,重点建设大气垂直观测系统,新建1套微波辐射仪、1部激光测风雷达、1套GNSS/MET(水汽观测设备)。织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城市气象感知水平。(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精准预报能力。深化精细化智慧气象预报业务,推动本地化预报指标研发及成果转化,开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应用,增强本地释用能力。构建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逐步形成次公里尺度、逐10分钟更新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产品库,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度,延长预报预测期。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建设有铜川特色的突发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拓展气象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行业数据和技术融合,支撑多部门联合开展灾害预报预警,提高针对行业需求的专业气象预报能力。(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精细服务能力。融入省市县一体化防灾减灾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形成气象服务产品“一张网”。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分区域、分人群精准靶向发布。强化暴雨、干旱等8类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展强对流、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评估。(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信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提升信息支撑能力。加大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核心系统云化改造,实现省市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气象数据处理能力。升级气象主干通信网络,提升信息传输能力。实施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强化业务运行保障。依托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发展多维度气象数据表现技术,建立融合气象、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现有气象探测设施数据的全市气象数据“一张网”,推动气象数据跨部门融合共享,让气象大数据真正发挥“大效益”。(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实施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气象台站。实施宜君县气象站迁建和宜君县气象局业务用房及平台综合改造项目。完成耀州区气象站迁建工程,完善用地相关手续;实施耀州区气象局迁建项目。建设铜川市自然灾害大数据风险评估预警中心。强化各类气象观测设施基础保障。建设铜川林果和中草药气象试验科普观测园。(市财政局、耀州区政府、宜君县政府、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果业发展中心配合)
  (二)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6.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机制。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建立气象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的快速应急热线,完善面向市、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基层责任人的“叫应”与直通式报告机制。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规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精准靶向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建立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认定和风险防控机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加强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助理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报送和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气象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将气象风险防御纳入行业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协同开展行业高影响天气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共建共享监测预测、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提升行业气象风险防御能力。落实市政府与省气象局、区县政府与市气象局合作机制,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落地实施,保障基层气象事业协同发展。(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强化上下联动机制。积极争取省上相关厅局在人才、技术、装备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落实市厅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气象重点工程优先考虑省部合作协议市县配套建设内容,各区县气象高质量发展规划要与市级规划衔接,优先落实市厅合作协议重点工程配套投资,主动落实市厅合作协议重点工程配套投资。支持宜君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建设、耀州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重点领域气象保障服务
  9. 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将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变化应对知识纳入市、区(县)党政领导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党校培训课程。加强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申创及日常管理,严格创建标准,提升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抓好科技之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科普活动,全力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气象灾害。加强极端天气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宣教、培训,提高社会公众依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主快速开展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市科协、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住建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在农村气象监测盲区补充建设气象探测设备,加强信息共享,切实提升农村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面向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苹果、大樱桃、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作物,开展分乡镇的农用天气预报、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测等服务。持续开展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预报和气候品质评价。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监测、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发布一体化。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新增基于农业气象指数的保险产品不少于2种。聚焦种子的培育、引种等需求,建立精细化种业气象服务指标,助力种业“中国芯”。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建设,强化乡镇(街道)“气象公共服务与灾害防御”法定职能,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市气象局牵头,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提高人影作业科学化水平。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迁建改造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固定作业点5个,更新高性能移动火箭系统3套,改造高炮自动化控制系统6套。持续打造渭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中心。开发强对流天气雷达预警服务系统,不断提高人影作业科学性、精准性和服务效益。(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加强与水利部门雨量站、水文站等监测信息共享,不断增强水利气象监测能力。建立极端天气下双方快速应急热线,做好关键时段、关键区域的短临预警和快速联动响应。优化升级水旱灾害共享平台,实现雨情、水情、旱情及预测预报信息共享。强化流域意识,打破区县行政边界壁垒,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天气联防,建立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应急联动机制。继续联合制作发布山洪气象风险预警。联合建立动态管理的极端降雨风险隐患清单,完善水库、河道调度方案。应用卫星、雷达资料监测汛情、旱情,服务水库泄洪、蓄水、水量调度。强化铜川区域内流域治理与水域监测气象服务。(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加强生态环保气象保障服务。深化全市气候变化实时监测分析和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评估,开展创建全国森林城市气候评估。应用卫星遥感数据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开展气象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方法研究,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助力在更广空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发挥趋利避害作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园区景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全覆盖。发掘铜川气候资源优势,打造“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宜居宜游”“避暑小镇”等城市品牌创建,开展“宜君核桃”“耀州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好产品”认证。加强重要生态区服务功能、气候承载力评价能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加强城市安全气象保障。开展海绵城市暴雨公式修编、城市通风廊道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城市热岛效应强度评估等工作,推进气象深度融入“智慧铜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城市气象精细服务系统,建立分灾种、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业务,开展城市能源保供、防洪排涝、道路结冰等气象保障服务,完善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大风、道路结冰等城市运行安全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开展城市重点隐患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升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理顺新区气象服务体制。(市新区管委会、市气象局牵头,市住建局配合,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提升重点领域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务、旅游、林业、能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气象监测设施统一标准建设和信息共享,增强专业气象监测分析能力。完善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发分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建立“一行一策”服务体系,协作发展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道路交通安全、水土保持和流域防洪、旅游气象风险评估、森林草原火灾、能源保障、乡村振兴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联合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旅游、能源、粮食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市气象局牵头,市工信局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平台支撑建设

  16.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气象科研支持力度,将气象科技攻关纳入市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市厅共建中草药气象服务研究中心,分别纳入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和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完善运行管理和数据、成果开放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研究能力。加大气象科技奖补力度。深化部门、企业间的科技合作,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市气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统筹气象人才资源,将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铜川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将预报员、观测保障员等工种纳入劳动和技能竞赛目录,力争培养1-2名正研级高工,每个区县气象局至少1名高工。实施气象人才培育行动,遴选支持气象领域高层次人才,对于入选市级人才计划的气象人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支持。加强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将气象科学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深化与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才横向交流,统筹干部人才培养和部门合作协同发展,拓宽气象干部成长空间。(市委组织部、市气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配合,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铜川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召集人,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统筹推进铜川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市气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政策支持。落实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保障机制,市、区县按照投入体制,保障建设资金到位。优先将气象高质量发展项目予以立项支持,优先安排财政资金。认真落实人才政策措施,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气象灾害防御地方立法,适时做好法规规章“废改立”工作。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联合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气象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项目保障。认真落实市厅合作协议项目建设计划,推动铜川市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及灾害防御协调指挥工程、铜川市自然灾害大数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铜川商业航天及气象数据现代化采集系统工程、铜川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化提升工程、铜川市农业气象监测与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和铜川气象台站综合提升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建设,做好项目用地、配套投资保障和建设手续办理等工作。(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气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考核评估。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夯实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责任。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将工作任务纳入各自重点工作和目标考核体系,压实责任,加快推进任务落实。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依据陕西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标及评价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市县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调整年度建设计划和任务。(市气象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铜川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名单及工作职责等2个附件.doc  


网络编辑:徐向玲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