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铜川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2-15 09:2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猴年伊始,《铜川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中的一笔笔数据、一张张图表,从不同角度客观形象地展示了市委、市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凝心聚力谋发展,精准发力促回升的份份艰辛、变化与收获,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好”的良好局面。
  一、精准施策应对压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在传统支柱产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出台工业稳增长12条措施,稳煤、救铝、增电、销水泥,挖潜增效、改革加力。全市经济一季度低开、上半年探底、三季度回升、全年高点收官。《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8%,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2.6、2.6、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是全省单季回升最快的地市,体现了铜川经济“见动就升”的特点。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8、1.5、1.6、2.8、9.2、1.6、0.1和0.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6.6%,降幅居全省第一位。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层次布局趋于融合
  全市产业结构趋优,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4年的6.9:63:30.1调整为7:59.3:33.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新引擎。
  一产稳固。全年粮食总产24.11万吨,实现“十二连丰”,春玉米最高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宜君玉米、耀州黄芩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伊利、雅荷、昊诚、海升等龙头企业迅速带动我市农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67亿元,增长5.2%。
  二产主导。利用经济下行倒逼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循环经济带动工业优化升级。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是全年的最低点。在各项稳增长措施持续发力下,工业增速自5月起实现了连续8个月回升,全年增长8.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其中,在煤炭开采业贡献率为-28.9%的情况下,煤炭洗选业贡献率为91.3%。全市共申报四上企业106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 39户,年内新增22户,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5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稳煤救铝增电销水泥”、“地上补地下,洗煤补原煤”、“抓四上企业培育促回升”的决策对全市经济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产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铜川”,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项目加快实施,小坵渭北民俗生态园开工建设,马咀田园都市和申河香谷湿地特色旅游迅猛发展。冰雪产业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2户,涵盖13个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9.26亿元,增长11.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4和1.6个百分点。三产增速首年超越二产,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内外需求两端发力,助推经济提速转型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内外需对经济增长支撑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助推经济社会稳定向好。
  投资较快增长。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断加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华能电厂二期、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延西高速第二通道铜川段、耀旬路、龙潭水库等一批大项目加速推进。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3.98亿元,增长17.2%。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2.7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21.8%,新开工项目36个,18个项目建成投运。
  消费稳中有旺。2015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采取了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决策,全市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5亿元,增长13.9%。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娱乐逐步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新热点。粮油、烟酒食品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8亿元,增长8.6%。其中出口1.47亿元,增长7.6%。全年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71个,涉及金额468.35亿元,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四、外部环境持续改善,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市场环境逐步趋优。一是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1.78亿元,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145.85亿元,增长17.4%。二是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较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多措并举治污减霾。全年植树造林13.26万亩,占地188亩的铜川植物园开园,成为城市的一叶“绿肺”。全年收获269个蓝天,较上年增加40天。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16只铜川籍朱鹮在我市成功繁育,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明例证。
  经济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支结构优化。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23.11亿元,增长13.7%;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56.3%。地方财政支出89.86亿元,增长8.3%;其中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81.2%。二是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0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8元,增长9.7%。
  五、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民生保障彰显亮点
  就业保障不断加强。一是就业形势稳定。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97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4%。铜川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已入驻企业91家,照金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二是社会保障显著加强。全年为8.2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2.15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月360元增加到44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4年每人每年2020元增加到2500元。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9.5万人,参保率达到98.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82万人,参保率98%;新农合参合率99.4%,实现我市居民在省内23家医院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安全校车、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取暖工程、学生营养餐“四个全覆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被列为国家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列入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开展了“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6875套,4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5.96万户。群众对文化生活、中小学教育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全市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支柱产业遭受重创的严峻形势下实现稳步回升,这是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城市转型、产业转型仍面临众多困难,接续产业培育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应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用好一切有利于铜川转型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奋发有为、顽强拼搏,为早日实现“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网络编辑:周治江
信息审核:李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