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统计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2019年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铜川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0-04-01 10:5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铜川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

  2019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五个扎实”和“五新”战略任务要求,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动能增强、百姓收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354.7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7.3%,第三产业增长6.7%。


  三次产业结构占比7.6:36.8:55.6,三产占比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0.5%。


二、农 业

  2019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实现粮食总产28.67万吨,下降0.4%;其中夏粮5.46万吨,下降14.8%,秋粮23.21万吨,增长3.7%。园林水果总产58.52万吨,增长8.0%;其中苹果55.80万吨,增长7.7%。蔬菜及食用菌面积3.61万亩、产量7.12万吨,分别增长3.2%和8.2%。肉类总产1.01万吨,下降1.8%。奶类产量3.35万吨,下降14.9%。禽蛋2.30万吨,增长5.2%。




  铜川苹果、大樱桃、孟家原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陕果集团、海升、新希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地建设,周陵农业园区通过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2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稳步推进。


三、建 筑 业 和 工 业

  2019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资质内建筑业市内企业54户,较上年新增7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8.03万平方米,增长20.9%。
  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0%,规模以下工业增长3.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7%,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3.6%;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4%,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5.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下降12.4%。
  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8.3%;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9.4%,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长9.8%。食品、医药及装备制造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下降3.1%;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12.9%,装备制造业增长1.2%,食品制造业增长23.8%。
  全市在统的56个工业品,26个产量增长,30个下降。六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部增长”:原煤增长7.3%,洗煤增长18.7%,水泥熟料增长30.1%,水泥增长7.6%,电解铝增长155.9%,发电量增长8.8%,其中火力发电量增长8.6%。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和 招 商 引 资

  201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投资和农户投资)增长8.6%;民间投资增长34.7%。



  2019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9.08亿元,同比增长1.1%。房屋施工面积516.81万平方米,增长4.2%。商品房销售面积60.33万平方米,增长10.4%。
  2019年全市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486个,涉及金额2024.16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18个,涉及金额612.23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289.13亿元。    

五、人 口 和 物 价

  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66.07%,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8.5‰,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2.62‰。
  201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七涨一降”,其中食品烟酒涨5.3%、衣着涨2.7%、居住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涨3.2%、教育文化和娱乐涨3.6%、医疗保健涨4.6%、其他用品和服务涨0.6%,交通和通信降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8%,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5%,回落1.0个百分点。  




六、国 内 外 贸 易 和 旅 游 业  

  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3.89亿元,增长5.4%。


  分销售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24.86亿元,同比增长9.2%;乡村实现零售额41.70亿元,增长6.3%。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35.13亿元,增长11.9%;商品零售131.43亿元,增长7.5%。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151.56亿元,增长34.1%;零售业销售额189.47亿元,增长5.2%;住宿业营业额11.47亿元,增长4.3%;餐饮业营业额33.89亿元,增长12.1%。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日用品类增长9.4%,肉禽蛋类增长25.8%,书报杂志类增长19.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2%,五金电料类增长21.1%,家具类增长8.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2.1%,新能源汽车增长44.6%。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4994万元,增长54.8%,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0.8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设立铜川市口岸办,申报公用型保税仓,建立海外商务代表处7个,新增外贸备案企业26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056万元,增长30.0%;其中出口32106万元,增长6.9%。
  展会经济、赛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249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2.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13%和20.87%。  


七、交 通 和 邮 电 业  

  2019年全市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4383.15公里,其中国道397.24公里(高速公路243.99公里),省道443.96公里,县道265.13公里,乡道797.52公里,村道2421.22公里,专用公路58.08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3.12万辆,其中汽车9.97万辆。公路客货周转量110.4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8%。


  2019年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完成17104.63万元,同比增长28.21%;业务总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4126.81万元,增长7.82%;其中快递业务收入4627.76万元,增长10.9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9.87万户,其中4G用户63.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5.8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49万户。


八、财 政、金 融 和 保 险 业  

  2019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3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5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76亿元,教育支出20.14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80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8.03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31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0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0亿元,住房保障支出6.76亿元。

  

  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7.34亿元,较年初新增25.27亿元,同比增长4.7%;各项贷款余额273.84亿元,较年初新增36.54亿元,增长16.1%;其中短期贷款43.95亿元,中长期贷款188.69亿元。证券机构累计成交量199.74亿元,增长58.4%;客户资产量14.46亿元。
  全市拥有各类保险业机构25家,分支机构85家,从业人员5866人。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92亿元,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5亿元,下降1.4%;人寿险保费收入13.57亿元,增长11.6%。保险业累计赔付2.98亿元,增长14.8%;其中财产险赔付2.58亿元,增长12.6%,人寿险赔付0.40亿元,增长31.4%。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2019年全市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30所,在校学生7.1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9万人,普通初中1.79万人,普通小学3.9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68人,职业高中117人。各类幼儿园122所,其中公办72所,民办50所;在园幼儿2.09万人。高考二本上线人数3777人,上线率67.41%,较上年提高28.33个百分点。铜川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招生3223人,毕业2172人。  
  2019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比上年增加7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5家;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项,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项。受理专利申请226件,其中专利授权129件;受理发明申请63件,其中发明授权5件。成功申报2020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个。2018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8亿元,增长21.3%,投入强度0.45%。
  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台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38个,公共图书馆5个。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十百千”重点示范园区(基地)2家,第二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家,首批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家。全民健身馆、铜川剧院、工人文化宫、铜川书画公园已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铜川博物馆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十、卫 生、体 育和档 案  

  2019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70个;其中医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个,卫生院33个,村卫生室54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58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00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662人,注册护士4187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68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46人。
  成功举办陕西省2019年高山滑雪公开赛、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暨2020年东京奥运会国家队选拔赛、2019年铜川红色照金半程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组团参加全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年度比赛,获团体总分827分(年度赛),奖牌61枚,其中金牌19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0.9亿元。
  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5个,专业档案馆1个,大型企业档案馆1个;年末馆藏全宗467个,馆藏案卷36.33万卷,保管档案61.55万件,馆藏资料4.25万册。  


十一、环 境 保 护 和 安 全 生 产

  2019年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266天,PM2.5浓度48微克/立方米,岔口出市断面和3个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获国考优秀格次,宜君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产能置换两条万吨水泥生产线落地建设,安泰再生资源产业园实现产值15亿元,创出垃圾处理“铜川模式”。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0人,比上年下降13.0%,生产安全事故起数48起,比上年下降11.1%,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十二、人 民 生 活、脱 贫 攻 坚 和 社 会 保 障  

  2019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7元,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4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9元,增长10.1%。


          注:2018年全省对上年同期数进行修订。  

  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594人,比上年末减少5765人;贫困发生率0.62%,比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以“共参与·同分享·庆丰收”为主题的第二届扶贫产品交易会。
  201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3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9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91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2310个。
  2019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8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9.9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8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8.4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8.8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0.05万人,城镇居民18.76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69万人。
  2019年全市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个,床位1826张,共有45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56万人。自2019年10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每人每月60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年4350元。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后,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跨区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4.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②限额以上商贸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③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企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二个门类和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大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企业,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门类和社会工作大类。④有资质的建筑业是指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⑤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指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
    5.本公报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6.本公报由铜川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共同完成。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物价数据来自省统计局铜川社会经济调查队;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文化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2019年陕西通信业统计公报》;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成果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镇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网络编辑:王 珍
信息审核:曾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