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09-000623 主题分类: 
发文机构:  发文文号: 
发文日期:  1900-01-01 发布日期:  2009-06-15 14:25
公文时效:  发布机构:  铜川经济社会研究
2009年耀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来源:铜川经济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09-06-15 14: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08年取得的成绩: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4.8亿元,增长19.6%(含新区全口径完成56.7亿元,增长18.9%),增速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市第一,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204元,增长3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40.8%(含新区全口径完成17.8亿元,增长57.3%),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456万元,增长29.2%(含新区全口径完成1.7亿元,增长31.1%),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分别增长32.4%和25.2%。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县域经济考核位居全省93个县区第29位,位居全省24个城区第21位。
  2、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农投入达到1.06亿元。20个新农村示范村捆绑投入资金2377.9万元,王家砭、马咀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得到提高发展,金马、张沟等一批示范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粮食总产9.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果业富民”战略扎实推进,新栽鲜果3.7万亩、干杂果4.5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4亩果目标。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管理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水果、干杂果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6200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089元,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3.2%。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增奶牛3020头,年末存栏1.3万头。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了三大流域直观山坡绿化治理工程,栽植树木27.6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7764口,新修通村公路90.7公里,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困难。扶贫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2082人。以硫磺沟21户居民为代表的一批群众顺利搬离地质灾害点。完成土地复垦项目6个,新增耕地800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4亿元。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国家级森林资源管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试点工作顺利完成。防汛防滑、防雹防雷、森林防火、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加强。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97亿元,增长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1.8亿元,增长5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5.9亿元,增长23.1%。原煤、水泥(熟料)产量分别达到645万吨和915万吨(其中区属291.8万吨和519.3万吨,分别增长10.6%和28.2%)。主导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满意等3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通过省上核准,2条已开工建设。8个煤炭资源整合项目及白石崖、秀房沟煤矿技改项目进展顺利。三个产业集群区规划通过审定并顺利实施,孙(塬)王(益)路、涧沟大桥建成通车。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照金红色旅游景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全国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全年共接待游客5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20万元。开发建设住房6万平方米。“家电下乡”活动全面启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增长24.5%。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76家、个体工商户1287户。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关闭了辖区所有机立窑和湿法水泥生产线。加强了对17家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改造燃煤锅炉38台,型煤、水煤浆等清洁燃料得到推广使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9%(不含铜川铝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864吨和5.2吨,工业粉尘减排4788吨。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268天。
  4、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区32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1亿元。脱水果蔬生产线、小丘集中供水工程等10个项目全面建成。满意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白石崖煤矿45万吨技改等3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裕华园住宅小区、中心敬老院等6个项目进展顺利。坡头土地治理等3个前期项目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签约项目8个,签约总额8.1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85亿元。抢抓“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机遇,共编报项目145个,涉及资金99.7亿元。全年共争取国家投资项目35个,争取资金6400万元。
  5、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投资320万元,编制城乡规划208个。城市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通过评审。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和189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42个。改造城市支巷道路4.2公里,硬化800平方米。完成了城市北部截洪工程和华原路、民权路改造工程。210国道人行道改造基本完成。宣传文化中心门前、工会门前、外事办旧址、永安西广场、永安北广场等5处休闲广场建成开放。完成了药王路中心市场和五台市场改造,修洗车专业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关中百镇”项目全面实施。建筑业强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西环南路景观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建筑物2100平方米。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工作全面启动实施。扎实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八小”行业整治成效显著。以5000户户改厕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近三年来,全区用于创卫的投资达到3.8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近2亿元。
  6、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郊星火密集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展开,撤并学校80所。完成D级危房改造7446平方米,耀中综合楼、职中学生公寓楼开工建设。耀中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594人,增幅位居全市首位;中考上重点线人数达到929人,占全市上线人数的42%。认真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放映电影2861场(次)。区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耀州火亭子、香山庙会等8个项目分别被确定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了9个省级农村示范文化室和30个农家书屋。筹办的建市50周年庆典综艺晚会等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延昌寺、香山寺等4处文保单位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民健身迎奥运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报销医药费1456.9万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80个。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为主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区乡计生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工作通过验收。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00户,建成村级广播室45个,广播电视在宣传新耀州、展示新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7866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04人,实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的目标。建立了廉租房制度,为156户困难户发放了租赁补贴。投资71万元,为2700户困难群众发放了型煤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区财政拿出100万元,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城市社区工作经费标准提高到1万元,较上年翻了两番。防震减灾、灾后重建、对口援助和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推进。
  7、平安耀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通过省级验收,在城区安装监控探头117个,建成社区警务室12个、农村警务室189个。全面开展了大接访活动,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17批(次)、1547件(次),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实现了信访“一控制、两下降”目标。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区工矿商贸企业连续80个月无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
  8、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活动成效显著,在活动的激励下,政府系统多项工作受到省市乃至国家的表彰和肯定。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区、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先进区,全市果园管理先进区等多项殊荣。向全区人民承诺兴办的瑶玉—香山水泥路、农村大病救助等10件28项实事顺利完成。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市区102件人大代表建议、8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理完毕,满意率达到95%。“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统计工作得到加强,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战略部署和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建设农业大区、工业强区、中心城区、文化名区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区、果业富民、文化兴耀”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骨干项目建设、城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投资、抓项目,促消费、保增长,力促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城乡面貌改变,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力争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力争2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力争1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力争1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的位次前移。


网络编辑:倪英婕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