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TCXXGK-2008-000069 |
主题分类: |
|
发文机构: |
|
发文文号: |
|
发文日期: |
1900-01-01 |
发布日期: |
2008-06-16 14:11 |
公文时效: |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2008年耀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06-16 14:11
阅读:人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0亿元,增长16%(含新区全口径完成35亿元,增长15.8%),是近2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增长26.8%(含新区全口径完成10.9亿元,增长25%),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418万元,增长30.1%(含新区全口径完成12943万元,增长32.5%),同口径比2005年翻了一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的位次大幅前移,经济社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迈进。
2、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捆绑使用资金 3399.8万元,20个新农村示范村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96亿元,增长7.2%。粮食产量达到10.3万吨,增长0.9%。鲜干果经济林管理"5212"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各级优质苹果示范园80个。新栽以苹果为主的水果1.5万亩,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4.9万亩。水果总产9.6万吨,优果率达到75%;干杂果总产4800吨。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建奶牛养殖小区6个,奶牛数量和奶产量同步提高。中药材黄芩标准化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新修通村公路41条119.9公里,全区已有126个村通上了水泥(油)路。寺沟-董家河、惠塬-富平界四级油路建成通车。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搬迁人口446户1942人。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困难。造林绿化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2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400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新增耕地1100亩,耕地保有量达到60.09万亩;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代表省市通过了国家验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
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9亿元,增长36.7%(含新区及市级统计全口径完成54.9亿元,增长38.5%)。区域内原煤、水泥(熟料)产量分别达到564万吨和882万吨(其中地方264万吨和405万吨,分别增长3.8%和41.2%)。煤炭、水泥等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70%,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度明显增强。秦岭水泥、铜川铝工业和坡头墙材产业集群区规划通过评审,秦岭水泥产业集群区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功改制,面粉厂破产改制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第三产业彰显活力。全年共接待游客5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00万元。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时代商城、隆泰家具、锦都电器城、龙腾洗浴及千禧龙火锅、君悦商务酒店等相继建成开业。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安排社会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人员总数的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8亿元,增长17.7%。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发展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5%(剔除铜川铝业)。关闭拆除了药王山、三秦、碧岩等4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更换改造燃煤锅炉28台,型煤、水煤浆等清洁燃料得到推广使用。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263天。
4、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区3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1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其中,年产30万吨水煤浆、节能环保植物油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裕华园住宅小区、小城镇建设等2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永安广场二期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15个项目进展良好。年产12万吨予焙阳极生产线等6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华能2×60万千瓦机组、铜川铝业1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秦岭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站和西川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共签约合同项目12个,签约总额13.8亿元,到位资金2亿元。
5、创卫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区用于创卫的投资超过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450万元。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永安北路道路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实施了210国道改造和城区人行道改造工程,铺设人行道5.9万平方米。完成了锦阳路南段非机动车道、香山路及13条支巷道硬化工程。新耀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进展顺利,铺设污水管网8.5公里。天然气入户550户。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改造了药王路中心市场等5处市场,新建市场2处。建成城市公厕29座,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屋31个。新增果皮箱280个。购置了垃圾压缩车、机械扫路车等一批市容环卫设备。城市绿化亮化步伐加快,新增城市绿地1万平方米,81处建筑物实施了亮化。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明显加大。开展了210国道环境综合整治、集贸市场整治等十大市容整治工程,拆除各类违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4.2万平方米。对公共卫生、城郊卫生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完成卫生村户改厕4145户,建成城中村公厕21座。耀州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通过不懈努力,创卫8项入门指标已有6项基本达标。
6、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总量达到1.5亿元,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建改造校舍2.4万平方米。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540人,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花落耀州。宣传文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稳步推进。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户。耀州文庙对外开放,神德寺塔、文庙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区先后荣获全省文物保护先进区和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称号。编制完成了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照金红色旅游项目开工建设。该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16个旅游强区(县)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1.6万人,参合率居全市首位。乡镇卫生院人员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市农民运动会8个比赛项目夺得7项桂冠,位居榜首。荣获全市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团体第一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得到遏制。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为主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建成经济适用住房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离休干部生活待遇财政支持机制。兑现了机关公务人员移动通讯费补贴政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位。2000户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型煤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462元、2488元,分别增长18.8%和12.5%,增幅创历史新高。"平安耀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4.6%。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食品安全整治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区被省政府授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先进集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工矿商贸企业连续68个月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7、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开展的"抓落实,创一流"活动成效明显,多项工作受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表彰和肯定。向全区人民承诺兴办的漆水河清淤、210国道环境综合整治、柳公权中学综合实验楼建设等8件30项大事实事顺利完成。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市区107件人大代表建议、151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理完毕,满意率达到95%。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启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的总体部署,突出经济总量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节能减排达标、社会和谐稳定五个重点,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果业富民"两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水泥、煤炭、农产品加工、果业、畜牧业五大产业,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谋求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34.5亿元(不含新区,下同)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00万元,增长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剔除铜川铝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263吨和1560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1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90元,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实际涨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
网络编辑:总管理员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