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川市造林绿化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6 15:2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了积极推进我市造林绿化进程,努力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城市,特制定《铜川市造林绿化规划(2009-2012年)》。
  一、造林绿化现状及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残塬、川台并存。境内有洛河、石川河两大支流单元,形成12条较大的河流。土壤以黄土性土分布最广,其次为褐土、黑垆土和红粘土等。气温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雹,秋季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从北到南,热量递增,降水递减。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雨量555.8-709.3mm,无霜期200-228天。
  全市辖新区、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宜君县5个区县44个乡(镇)543个行政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土地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28.65亿元,财政总收入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356.8万亩,其中有林地178.6万亩,灌木林地56万亩,疏林地25.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6.9万亩,宜林地3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5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和四旁树)43.9%。城市绿地率33.1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7%,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
  (二)我市近年造林绿化的成就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大力开展以植树造林和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造林质量明显提高。相继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外援项目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01万亩,年均17万亩,是此前年均造林面积的两倍多。重点造林工程面积核实率达到98%以上,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二是经济林比重大幅度提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从1999年退耕还林开始,逐年加大经济林栽植面积,到2008年已建成160万亩鲜干果经济林基地。三是流域治理有了新的进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市营造水保林63万亩,人工种草11.4万亩,兴修基本农田9.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6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度达到56.4%。四是城市绿化的品位提升,改变了过去单纯绿化的模式,向绿化、美化、香化,高层次、多元化、立体式迈进,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园林格局。五是道路绿化步伐加快,境内国道、省道基本绿化,县乡公路、乡村道路绿化覆盖面也已达到40%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造林绿化的任务依然很大。目前我市尚有30万亩地处河谷两侧、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荒山荒坡,包括3万多亩的滑塌区和废弃矿山,岩石裸露,土壤瘠薄,环境恶劣,造林难度大、费用高、效果差,任务艰巨。二是森林分布不均,绿化布局不平衡,林分质量不高,人口聚集区绿化相对薄弱。三是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森林管护面积增加。我市林区就是矿区,林矿交错,林区流动人员、车辆较多,森林管护难度增大。四是仍有14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需要继续治理。这些区域多分布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浅山区,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加之毁林毁草和采煤、采石、修路等剥离表层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五是投入不足,制约了造林绿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虽然各级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有所增加,但由于人工工资和物料价格上涨,工价高、成本大,难度增加。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差,影响了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国土增绿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加快200万亩鲜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建设铜川境内高速路绿色宽幅林带和直观山坡,新区周边和重点区域,漆水河、沮河、赵氏河三大流域等三个大绿工程,以造林项目为依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分步推进,努力把铜川建设成“城在林中,水在城间,水绿共映,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
  (二)规划原则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经济树种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配套组合;
  坚持造林绿化与群众增收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全民参与;
  坚持依靠科技,注重质量,务求实效。
  (三)规划目标
  通过四年的努力,新增有林地面积30万亩,使城市规划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重点乡镇、主要交通干线出入口处、境内主要河流与公路的直观山坡基本实现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新耀连接带景观公园、大唐国瓷园、玉皇阁湿地公园、植物园初步建成,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国、省道绿化全面达标,地方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实现泥不出沟,土不露黄,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道路河流林带化、城镇乡村园林化、环城坡面风景化、矿区景点生态化,努力建成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三、规划内容
  (一)林业重点工程
  共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8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0万亩,主要布局在漆水河、沮河、赵氏河等三大流域及城市周边地区;封山育林40万亩,主要对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偏远地区次生林进行封育。通过四年努力,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
  (二)三大流域主要直观山坡造林绿化工程
  四年累计造林14420亩。其中漆水河流域绿化面积3400亩;沮河流域绿化面积5420亩;赵氏河流域绿化面积5600亩,包括新老高速公路沿线、玉皇阁大桥两端直观山坡绿化。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绿化模式采取生态林和经济林结合,乔灌结合、落叶常绿结合方式,以落叶树种为主,一般立地条件以乔木树种为主,台田埂栽植生态树,台田内栽植经济林,特别陡峭干旱地方栽植灌木林;通过四年建设,基本消灭三大流域主要直观山坡的宜林荒山。
  (三)城市绿化工程
  1. 新区及周边绿化
  (1)新区防护林带:在新区规划区四周环城路外侧建设50-100米宽防护林带,为新区营造一道绿色护城墙,绿化面积1600亩。
  (2)四大公园建设:新耀连接带休闲公园,以景观绿化为主,需绿化面积4000亩;南工业园区和商住区连接带森林公园,需绿化面积1800亩;玉皇阁湿地公园,需绿化面积6000亩;新区植物园,需改造面积190亩。
  (3)南出入口陈坪村两侧补植补栽558亩;北出入口野狐坡绿化1600亩。
  (4)城市街道绿化:按照新区绿化规划对建成区内的街道进行全面绿化。
  (5)城市公园、绿地及小游园绿化,按照新区绿化规划对规划区内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闲置空地逐步进行绿化,建成一批专业绿化广场,全面提高新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
  总的要求是四年期间将新区规划区可实施地段全部绿化,四大公园雏形基本形成。
  2. 北市区绿化
  (1)提升建成区绿化品位,拆建增绿,见缝插绿,显现北市区绿化特色。
  (2)对直观山坡逐块进行补植补栽,连线成片;对王家河、史家河、雷家沟、大同沟等较大的支毛沟结合流域治理和造林项目进行绿化。
  (3)人民公园向北、南延伸,向塬上发展,建设城市山体大型综合公园;在小河沟现有绿化基础上大量种树,结合塬上果园,建成城市森林公园。
  3. 耀州区城区、宜君县城及建制镇绿化
  要围绕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城市(县城)的要求,负责抓好规划区内的绿化和周边直观山坡、台田地、主要出入口的绿化。
  (四)旅游景区绿化工程
  对药王山、玉华宫景区内剩余宜林荒山、道路全部进行绿化,树种选择与景区景观及现有植被协调一致的树种;对耀州窑遗址和博物馆周边进行绿化;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周边进行绿化。造林面积共4600亩,其中药王山景区2000亩,玉华宫景区800亩,耀州窑景区800亩,照金纪念馆1000亩。
  (五)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按照全省绿色家园建设整体板块推进的思路,每年建设一个集中连片(15个村以上)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板块。各区县所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要达到“三化一片林”建设标准。
  (六)主要河流水库绿化工程
  主要对“三河”、“三库”进行绿化,即绿化漆水河、沮河、赵氏河及其支流和直观山坡,绿化锦阳湖、福地湖、马莲湖库区周边直观山坡。通过四年建设,使我市主要河流、库区基本得到绿化,整体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七)主要交通干线公路绿化工程
  主要内容一是对包茂高速铜川段94.46公里全市境内高速公路的补植,林带宽度15-20米;二是对国、省道204.637公里绿化林带进行补植,林带宽度5-10米;三是实施地方道路绿化450公里,营造5米以上的绿化林带。通过四年建设,使高速路及国、省道绿化全部达到绿化标准,全市县乡公路基本得到绿化。
  (八)主要出入口周边绿化工程
  对包茂高速、210国道、305省道及宜白路、耀淳路出入口进行绿化,造林面积2000亩。
  (九)工矿区绿化工程
  对煤炭、建材、陶瓷等工业企业的开采区,要按照“开发一点、绿化一片”的原则,结合矿区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尽快恢复受损植被,把生产区、生活区建成园林绿化单位和园林小区。绿化面积5000亩。
  (十)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工程
  新栽鲜干果40万亩;补栽补植干杂果12万亩;建设市级示范园60万亩,其中干杂果20万亩,鲜果40万亩;核桃嫁接改良40万株,鲜干果面积达到并稳定在200万亩以上,为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