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促进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铜川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根据《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中小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努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5523”工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使全市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87亿元,完成总产值61.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04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69、1.76和2.06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1.08%、11.95%和15.55%;完成增加值14.5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91和2.14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3.79%和16.45%。
(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8014个,比“九五”末净增6833个,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7.67%;从业人员6.35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81万人,占全市中小企业职工总数的75.6%;实现营业收入36.37亿元,完成总产值41.78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87和2.23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3.29%和17.35%,均高于全市中小企业同类指标的增长速度,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主体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多元。其中建成千万元项目20多个,百万元项目100多个。耀州宾馆、华腾建材公司3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印台的中创集团2万吨预焙阳极生产线、王益的齐天乳业液态奶生产线、宜君的棋智核桃乳生产线和铜新面粉生产线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使我市中小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十一五”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00多个,其中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余家,涉及鲜干果、粮油、奶畜制品等二十多个门类,主导产品40多个品种近百个规格型号,在省、市内外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产品已远销国际市场。祥云公司、正立公司、李华葡萄酒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加工转化苹果、葡萄、核桃等果类10多万吨,加工转化粮食、油料、秸秆等其它农副产品20多万吨,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五)社会贡献越来越大。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个数发展到18444个,比“九五”末增加了6477个;从业人员达到8.4万人,比“九五”末增加了1.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资产总额21.7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7.02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7.93亿元和7.74亿元;完成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21%;发放职工工资总额3.25亿元,农民人均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730元,比“九五”末净增21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我市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5523”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大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央和省上同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保护、扶持、服务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破除发展壁垒,加大财税和信贷金融扶持力度,改进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国务院“大关中经济带”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建设理论的提出,使我市关中能源建材工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之受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一些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我市中小企业将得到更多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四是全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使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利用新技术成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五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磨炼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和职工队伍,为今后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充分看到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下,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开发型企业比重大,资源浪费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国家对资源、环保方面调控力度加大,煤炭、水泥等产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特别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纵观新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总体上是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只要紧紧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正确引导,合理布局,科学应对挑战,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必将会实现新的突破,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5523”发展思路,以增加企业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口,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积极催生中小企业,为把我市建成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催生创办中小企业3000户以上,总数达到28000户以上;
——扶持培育25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100户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以上;
——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5%;
——完成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
(三)发展思路。今后五年,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大力推进“5523”工程为切入点,以建设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煤炭行业要抓住近年来的价格优势和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产业优势,坚持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通过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企业素质提升,提高全市煤炭行业中小企业的原煤产量。要在精洗煤、煤化工和水煤浆等原煤深加工产业上做文章,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推进煤矸石、煤层气、油页岩等煤炭副产品和伴生品的多层次开发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多环节增值。
二是做大做强水泥、陶瓷等产业。水泥行业要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的思路,重点围绕秦岭和声威的水泥熟料搞配套水泥粉磨生产线,大力发展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等特种高等级水泥,积极开发水泥预制件、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产品,努力打造秦岭、声威两个水泥产业集群。陶瓷产业要依托现有资源,深挖和创新传统工艺陶瓷,不断提高日用陶瓷品位;加快发展建筑陶瓷、电力用瓷等高附加值陶瓷,促进陶瓷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到2012年,初步形成黄堡、陈炉两个陶瓷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发展配套型加工企业。围绕全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时机,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市场化外包服务和社会化分工协作,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华能铜川电厂、铜川铝厂、秦岭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铝型材加工企业、水泥预制品企业和三产服务业。同时要积极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配套加工企业,鼓励他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市大工业的发展,以全市大工业的发展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格局。
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企业。充分利用本地农业生物资源,以果品、畜产品、农业剩余物质加工为重点,引进省内农业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祥云公司、正立公司、李华葡萄酒厂、棋智饮品、齐天乳业、大匠农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旺旺食品、佰度食品等知名企业扩大产品覆盖、扩大市场份额,新催生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向大型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宽空间。大力发展一批从事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以“服务”促“生产”,以“配套”促“加工”的涉农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为生产生活提供基本服务的运输、商业、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