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29 11:1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奋斗目标,以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总揽教育工作全局,改造提升老区,大力发展新区,积极带动县区,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均衡发展,促进内涵提升,全面完成了“两基”历史任务,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市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两基”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新阶段
  全市“两基”工作以1995年市政府1号令《铜川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为标志全面启动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3年间,全市共投入4.86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成为全省第5个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市,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了楼房化,教学楼、实验楼、部室配备、校园环境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2007年,“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我市义务教育进入了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的新阶段。全市以创建教育强区县为抓手,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中小学由2001年的1039所调整到现在的448所,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改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建成省市级教育强乡镇20个,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3个,2008年宜君县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王益区“双高普九”工作步伐加快,现已通过了市政府初查和省政府督导团过程督导,目前正在抓紧做好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8%,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为0.77%,青壮年非盲率达到99.2%。
  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
  “十五”以来,我市抓住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掀起了改善办学条件的热潮。争取项目资金4亿多元,实施了义教工程、水毁学校建设、危房改造、生活设施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采煤沉陷区学校综合治理、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学校建设项目、新农村卫生新校园项目、高中标准化建设、职教中心建设等60多项工程建设,投资8900多万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多媒体覆盖城乡所有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适应新区开发建设需要,新建了市一中新区校区、明德小学,扩建了景丰、阳光、金谟等学校,对其它20多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提升,形成了新区教育骨干体系,新区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教育资助体系建设全面到位,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2006年起免除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助费。2008年秋季起,城市义务教育段也全部免除学杂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与此同时,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铜川市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暂行办法》,启动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和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发放工程,2006-2009年上半年共为各级各类学生发放补助金7920万元。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劳动者
  在义务教育进入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同时,全市各类教育也在协调、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高中骨干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先后建成了市一中、矿务局一中、耀州中学、同官高中4所省级标准化高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从2000年的10310人,增加到2008年的21437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考成绩稳步提高,自1978年以来考入高等院校的本科生达到22447人,专科生3万余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05年,完成了铜川教育学院、电大铜川分校、铜川师范学校、铜川市职工卫校四校联合重组,建成了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招生人数由2005年的35名增至2008年的1143人,在校学生达到3204人,开设专业由5个增加到20多个,由单一的师范类专科教育逐渐发展成以工科、医学等为主的高职教育,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65%以上。中职招生人数连年增加,2008年达到4554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涌现出阳光中学、锦阳公学等一批管理规范、办学水平较高的骨干学校,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大刀阔斧地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在全市广泛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大学习、大调查、大讨论、大宣传和大推进活动,营造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以创建管理规范化学校、示范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等活动为抓手,以提升内涵,创办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全方位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市建成了108所管理规范化学校,11所省级示范中小学、3所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9所省级文明校园,12所省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体育教育以及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作大赛、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体育比赛和艺术展演等活动,2008年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展示观摩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面广、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成果,推动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展演活动已成为我市学校素质教育的新亮点,2004年,在第19届全国、全省科技创作大赛中,我市共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8项,5名中小学生获第四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包括了陕西所有奖项,连续4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和科学讨论会。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十多年一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验教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普实”工作率先通过省上验收,印台区、宜君县通过了省级“普实”复查验收。2008年高考二本上线1658人,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三年连续上台阶的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水平稳步提高
  我市认真落实知识分子待遇,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教师职业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受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发展铜川教育为己任,教书育人,奋发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达到99.3%,初中96.9%,高中87.6%。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现了正常化,全市小学有高级以上职称2313人,初中有高级以上职称376人,高中有高级以上职称386人。全面实施教师教育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师资培训。2001年至今,全市有1800人参加了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班主任岗位培训等的教师、校长达到2万人次。依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完成了7869名教师的资格过渡。2001年至今,共计有7463人取得了教师资格,拓宽了教师的来源渠道。建立了长效支教交流服务制度,坚持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西安有关中学实习研修,积极开展苏陕对口交流活动,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广泛开展“三名工程”评选活动、“三说论坛”活动,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全市共推出陕西省特级教师26人、省级教学能手45人、市级教学能手256人,推选骨干教师近1000人,首批学科带头人50人。涌现出了全国十杰教师赵文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陕西省师德标兵赵宝元、山区优秀教师刘继荣等一批先进典型。
  目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民生十大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办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谱写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