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为主要任务,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作原则
前瞻部署,育人为本。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适应未来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促进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应用导向,共建共享。紧贴教育教学需要,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实现人人参与、校校分享的信息资源建设新格局。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形成特色。以城镇学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通过示范引导、资源共享、远程支教等方式,带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以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管理、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融合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的不断创新。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基本建成城乡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地区同期水平,建成覆盖所有区县和学校的快速、高效、安全的教育信息化运行网络。
——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和基础数据库更加完备,不断更新各类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素材、课件和工具,完善市级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电教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形成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完善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增强教师网络教学教研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
三、重点建设任务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全面覆盖,构建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到2017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城市中小学和农村初中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20M以上,农村小学、幼儿园接入带宽达10M以上;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拥有校园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1000人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电视台;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小学、初中计算机生机比达8:1、高中(中职)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建成3至5个自动录播教室。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等教育“云服务”,为全市学校和师生提供免费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等服务。
2、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不断加强铜川市教育资源网建设。将全市现有的各类资源优选出来,充实到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师讲堂”、“网校选课”、“网校辅学”和“网上教研”等教学活动,不断充实本地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免费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支持农村偏远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升。2016年,重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丰富的学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并将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推送到每一个班级,实现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3、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重点,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合作交流的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技术人员设计和开发、应用管理、安全防范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新的培训机制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级教育技术培训者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到2017年,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中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教学应用评比活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4、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
在铜川市教育资源网上为全市教师免费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开设教师主页、课件教案、同步辅导、课后拓展、进修培训、随笔体会等栏目,面向全市各级教育科研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名注册使用,教师上传同步辅导、课后拓展等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为“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入创造条件。通过“人人通”建设,加强教研员和名师对全市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开展教师研修,发表教师教研文章、教学感言、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使之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思想交流、业务交流、情感交流的阵地,成为广大教师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成为教学科研部门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的重要途径。
2015年开展全市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评比活动,推出一批优秀个人空间。2016年,逐步开通学生网络学习空间,2017年,形成以师生个人空间为主阵地的教育网络社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
5、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工程。
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活动,引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从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部室管理、后勤管理等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全面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实现学校的高效科学化管理。提倡学校设计或购买系统的教育教学与学校后勤管理软件,软件系统必须符合《陕西省智慧教育建设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陕教保[2014]1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现学校管理与省市各类管理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实现校内外信息发布、管理、交流统一管理。按照先城市后农村、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引路的原则,推进全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开展。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创建活动中,突出“应用”主线,积极引进“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观察”等信息化评价手段,积极与国内知名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科研的深入开展。
四、分年度目标任务
年度 |
发展目标 |
内容 |
2015 |
1.宽带网络校校通 |
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接入互联网,城市中小学和农村初中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20M以上,农村小学、幼儿园接入带宽达10M以上。 |
2.优质资源班班通 |
耀州区、新区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小学、初中计算机生机比达8:1、高中(中职)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 |
|
3.学习空间人人通 |
全市所有教师开通“人人通”空间,开展全市第一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评比活动。 |
|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
完成3000名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
|
5.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
每个区县确定1所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制定发展规划,完成硬件建设,开展“翻转课堂”试点。 |
|
2016 |
1.优质资源班班通 |
王益区、宜君县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小学、初中计算机生机比达8:1、高中(中职)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 |
2.学习空间人人通 |
逐步开通学生学习“人人通”空间,开展全市第二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评比活动。 |
|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
完成3000名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
|
4.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观摩活动,引入“课堂观察”等信息化评价手段,积极联系国内知名专家,指导全市教育信息化科研深入开展。 |
|
5.校本资源库建设 |
结合校本研修,各校在校本资源库中展示特色资源,开展全市优秀校本资源库评比活动。 |
|
2017 |
1.宽带网络校校通 |
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完成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1000人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电视台。 |
2.优质资源班班通 |
印台区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100%,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小学、初中计算机生机比达8:1、高中(中职)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 |
|
3.学习空间人人通 |
全面开通学生学习“人人通”空间,开展全市第三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评比活动。 |
|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
完成3000名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
|
5.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
对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进行评估和命名表彰,表彰“翻转课堂”优秀课题成果,在条件成熟的学校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业务指导,狠抓督导落实。要结合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作,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
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项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市场投入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
3、加强队伍建设。稳定现有人员,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市、区县教育信息化岗位设置要符合陕西省标准化电教馆(电教中心)建设指标要求,1000人以上学校要成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业务部门,1000人以下学校要设置管理岗位,要按照1岗/500人的标准设置专职岗位。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4、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积极引进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5、建立考核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督查学校信息化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和质量安全等情况,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纳入年度教育督导考核内容,严格标准、科学评估。